长城万里,红豆深情 | 中国音乐家刘雪庵
发布时间:2021-09-08 发布人: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长城万里,红豆深情 | 中国音乐家刘雪庵
刘雪庵(1905-1985)是我国20世纪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又名晏如、苏崖。其创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的群众歌曲、学校的儿童教育歌曲、中国艺术歌曲、电影歌曲等领域,其创作以平易近人的音乐语言、朴实流畅的旋律进行,以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为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品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刘雪庵(Liu Xuean 1905一1985)
20世纪初出生的刘雪庵,在1930年前,体会到了家道中落、时局混乱,但纵然艰辛,他依旧怀揣着“在这样的年月里,不具备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便无法立足于社会”的想法在风雨中前行,并在1930年的9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在校期间,刘雪庵跟随我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黄自先生等人学习作曲理论和钢琴,此外,他还选修了琵琶等民族音乐课程,这些积累都为其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刘雪庵入学后的第二年,便发生了震惊中华的“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于国家,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于个人,在刘雪庵这里,是他真正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开端。他将当时上海音专师生作词作曲的十四首歌曲汇编成《爱国歌曲集〈前线去〉》的小册子,分发流传,鼓舞身在前线的战士。并与音专师生一起,运用各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陈田鹤(1911~1955)
1937年刘雪庵与廖辅叔、江定先、陈田鹤等人成立了“中国作曲者协会”,并将他创作《航空学校校歌》所获得的五千元奖金全部投入创办以组织、发表抗战歌曲为主的音乐刊物《战歌》,这些活动的地点就设在他的住所,经费由他筹措,刊物主编也由他担任。
这本刊物不仅刊登了抗战歌曲,还就音乐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抗战展开了讨论,前后共发刊十七期,历时约两年半……这些都是刘雪庵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出自个人爱国精神的自发性行为,这种精神,相当可贵。
刘雪庵的爱国题材群众歌曲代表作有《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等。这些歌曲的词作者囊括了许多文艺界的进步名人,如郭沫若、老舍、光未然等,其数量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应该说是当时国统区专业音乐界少有的。
除创作的这些群众歌曲外,刘雪庵还在音乐教育的创作中花费了相当的精力。
▲韦瀚章(1905~1993)
1933年,时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的黄自,接到了来自商务印书馆的委托,希望编写一套名为《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的教材,以普及中学音乐教育。这本教材的主创人员有应尚能、张玉珍、韦瀚章等上音音专的教师,刘雪庵、陈田鹤、江定先等学生代表。
1933年起,刘雪庵创作了系列儿童歌曲,如《燕子哥哥》《金银花》《菊花黄》《种瓜得瓜》等等,曲谱陆续发表在《音乐教育》期刊上,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活泼生气,给当时的儿童音乐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如果说,上述为鼓舞人民而创作的爱国歌曲,为教导新一辈而创作的儿童歌曲、学校歌曲是刘雪庵受大时局感召而进行的创作,那么,他受其老师黄自先生的影响,而创作的一系列艺术歌曲,则大多都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
▲上海音乐学院 黄自雕像
刘雪庵是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陈田鹤、江定先、贺绿汀),在其于上海音专毕业后,还多年跟随黄自先生学习作曲,因此,在创作上,尤其是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深受其老师的影响。
艺术歌曲,原是德奥的代表音乐体裁,在20世纪初期,便由部分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将其引入中国,这种主题深刻、旋律优美的歌曲体裁立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从而迎来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黄金年代。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
20世纪上半叶,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开始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刘雪庵跟随其老师的创作风格,在技法上呈现出,以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为主,同时不断探索民族化的和声与曲调,“中国味道”便这样生发出来。
刘雪庵的艺术歌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由自己独立填词、谱曲完成的,代表作有《飘零的落花》,这部作品是刘雪庵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时创作的一首作品,发表在校刊《音》上。
《飘零的落花》在音乐结构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 “起承转合”曲式结构,这样一种结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平稳自然又朗朗上口,他藉上海孤岛时期歌女口吻抒发的人生无奈便在音乐中弥漫开来。
▲唱片《长城谣》风行全国
第二类是以古诗词作为词源完成的,该类代表作有《枫桥夜泊》(唐·张继诗)、《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红豆词》(古词)等。
《红豆词》这首作品,曲词引自曹雪芹的《红楼梦》,极具古诗词韵味,刘雪庵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民族化旋律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结构上则采用了带再现的二段式,主题在模进和模仿的技法下发展,整首歌曲在抒情与婉转的气氛基调上,言说忧郁与伤感。
另外两首代表作,《春夜洛城闻笛》则将忧郁缓慢的曲调与清淡的和声相融合,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惆怅与怀旧之情。《枫桥夜泊》则用简洁的织体与平和的曲调,描绘了美丽宁静的江南夜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第三类是采用当时著名诗词作家的作品创作的,该类作品等代表作有《追寻》(许建吾)等。
当然,不论是哪一类,在艺术歌曲这样一种体裁中,刘雪庵借用中国古代文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表露本人心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音乐创作,也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创作品类之一。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紧张的局势下,电影这种舶来品也繁盛起来,刘雪庵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电影音乐。
刘雪庵的电影歌曲创作主要受到了当时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在创作的方向上确立了以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进步电影为主,代表作品有,为进步电影《中华儿女》创作的插曲《中华儿女》,而其最为成功的电影歌曲作品,便是1936年为广告歌舞片《三星伴月》创作的主题曲《何日君再来》,它一经问世,便立即成为广播电台和歌舞厅的热门歌舞曲。
▲《何日君再来》首唱:周旋
4/4拍的《何日君再来》,在短短12小节内流露出浓厚的“探戈”舞曲节奏,这样一种舞曲效果,是利用音符的长短进行规范组合后,造成强拍与弱拍移位,从而使切分节奏中的长音醒目塑造出来的。这样一种节奏运用为乐曲营造了活跃又强力的动感。
此外,在调式上,这首乐曲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调式五声音阶,音域跨度不大,适于人声演唱。旋律线则有五声性的级进和跳进组成跌宕起伏的波浪型旋律线条,以二度、小三度级进为主,辅之以四度、六度和八度跳进。
在这首作品中,无论是切分节奏营造出的探戈异域风情,还是中国传统调式让整首歌曲朗朗上口,都体现了刘雪庵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于西洋流行音乐创作元素相结合的大胆创新。虽然这首歌曲后来在某个时期被定性为一首“黄色歌曲”,刘雪庵也因此受到牵连,但是,他依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桑桐先生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的题词:“长城万里,红豆情深,爱国敬业,光辉长存”,便是对刘雪庵先生一生艺术实践的最好总结。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