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 盟友还是对手
09-10 zgycgc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在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张少书(Gordon H. Chang)看来,美国与中国的情感纽带渊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久远。他在今年出版的新书《宿缘:美国关注中国的历史》(Fateful Ties: A History of Americas Preoccupation with China)里,着力描绘了中美这两大太
在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张少书(Gordon H. Chang)看来,美国与中国的情感纽带渊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久远。他在今年出版的新书《宿缘:美国关注中国的历史》(Fateful Ties: A History of America‘s Preoccupation with China)里,着力描绘了中美这两大太平洋强国在过去3个世纪里的起伏多变的情感联系。如果说两国官方的外交来往是“显性”的,那么张少书则更多地着眼于探究“隐性”因素:他考察政治领袖的个人记录,还有企业家,艺术家,传教士,社会活动家等的活动及其对中美关系和人们观念的影响。他在书里穿插列举了诸多比如《Time》杂志创办人,哲学大师杜威,意象派诗人庞德,好莱坞女演员Shirley MacLaine等对于中国的想象和描述,呈现出了中美关系在官方文件的记录之外的、其丰富程度更甚于今日报纸头条的昨日历史。
中国和美国 盟友还是对手?
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Gordon H. Chang(张少书)
“长久以来,中国都是美国的自我身份认同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主攻美国国内种族关系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作者张少书如是说。尽管中美两国关系在过去300年来经历了起起伏伏,但美国人实际上早前是把中国当作塑造美国人自我身份和命运的关键点--关于这一点,中国可能未必多了解。
美国当然跟欧洲有着历史和血缘上的联结,这一点自不待言。但是在张少书看来,“当美国人开始思考美国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时,他们常常会把目光投向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张少书在书中按照晚清、民国、二战、冷战以及当代的历史顺序,从文化、经济、宗教、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对美国人看待中国的观念史进行梳理。“我的研究”,张写到,“是希望在这个国家正航行向不确定的未来、并面对着如今这种空前巨大的转变之时,能鼓励一种从过去对未来的反思。”
受中国启发的过去
当哥伦布跌跌撞撞进入美国,他当时的期望其实是发现一条通往更富庶的中国的海上捷径。1773年,触发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倾倒的正是东印度公司贩自中国的茶叶。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美国要从英国人手中夺得与中国自由贸易的权利。
中国的吸引力,同样在后来发生的许多大探险和殖民运动中扮演了诱惑的角色:比如1804年~1806年的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注:美国国内首次横越大陆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活动),美墨战争,建造横贯大陆铁路,征服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岛国,建造巴拿马运河,等等项目和野心,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和亚洲的诱惑影响。
“在当时美国的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和决策人之所以支持在北美洲广袤地区的西进运动,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和中国走得更近,如此才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茶叶、瓷器和其他垂涎已久的商品,以及,让中国也成为美国商品的一个行销市场。”张在书中写道。横贯大陆铁路(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最初也是出于联结中国的欲望驱使:“在19世纪发起者的设计蓝图里,横贯大陆铁路会让美国成为唯一真正的两洋强国,并且为沟通美国东海岸的政治中心和诱人的中国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联结。”
有时候这是一种明确的表述,有时候只是一种假设--美国人想象中的未来,似乎和大洋彼岸的国家密不可分。如果说美国人认为存在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命运”的话,那么没有同中国的联结,似乎是不是可能实现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曾观察到:许多美国人认为,我们同中国在19世纪的交易,是“受到神圣命运的驱使。”
当然,早期美国对于中国的兴趣不止于商业。
中国和美国 盟友还是对手?
1869年5月10日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通车仪式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对中国文化着迷,张少书将他称为第一位“中国迷”(Sinophile)。当时的中国曾被认为是离欧洲最远的国家--不只是在地理距离上,更是文化上。中国曾是神秘东方的缩影,甚至被认为是当时欧洲的反面:从生活方式、语言到精神信仰,中国于欧洲而言不仅是不同,更是巨大的陌生。富兰克林接触了很多关于中国文明的记述,他相信中国能为美国提供一个积极的文明模范--甚至建议说,如果美国以中国而非欧洲为榜样,说不定会发展得更好。富兰克林认为彼时的中国是“最有智慧的国度”,他还翻译了一本法语写的《孔子的道德》,为1786年在美国岸边搁浅的中国船员募集资金。
托马斯·杰斐逊也曾被中国的文学魅力所吸引。在1771年,28岁的杰弗逊受其姐夫之邀,开了一份在美国能买到的最棒的书的书单。书迷杰斐逊一口气列了接近200本书,其中包括两本中国文学作品,一本是元曲《赵氏孤儿》(曾被伏尔泰改编),另一本是叫《好逑传》的爱情小说。
在张的研究材料里,美国诸多文化名人都曾为中国和她的文化倾倒,从20世纪30年代海明威对中国工人的颂扬,到60年代美国黑人领袖在争取平权的运动中以中国革命事业为榜样,诸如此类,都显示出了美国在商业贸易之外,还有对中国的文化的敬羡。但在敬羡之外,随着美国人陆续对中国的的境况和差异有了更多实际的了解,也逐渐滋长出了担忧和恐惧。
共同的无知
美国对中国的好奇心一直到19世纪初还十分强烈,只不过这种好奇心是单方面的。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两国关系正式展开,原先的角色也开始互换--美国对中国由原先的倾慕,变成了傲慢。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始航船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希望在那里找到工作或获得教育。
19世纪的美国人害怕中国移民会像洪水般地涌入,这种恐惧在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里达到极点,也让这个国家结束了原先开放的移民政策。张少书对于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有着挺有意思的视角。他比较了当时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和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认为他们都是“到了彼此的国家,却又不想真正变成’内部人‘的’外来者‘”而且“对彼此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因此改变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杰克·伦敦曾写过一个小说,故事里想象了由中国控制的黑暗未来。张少书说,其实移民对于美国的意义要比这种“黄祸论”的叙述复杂得多,当时的确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保持这种族主义的论调和敌意,但也有一些人则欢迎中国的到来--他们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混合,是历史不可避免的命运轨迹。”
中国和美国 盟友还是对手?
《排华法案》的第一页,据维基百科
20世纪后,两个国家因为二战而走到一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疏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断裂。疏离带来越发的隔阂,这种隔阂一度启发了美国国内的悲观论调:“谁输掉了中国?”(Who lost China),也帮助点燃了麦卡锡时代的恐惧。直到在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会面之后,两国才走出了邦交正常化的重要一步,也恢复了美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喜欢。
中国和美国 盟友还是对手?
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乔”
真实的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曾是精美商品的产地,贫穷落后亟需帮助的国度,和传教士的使命所在;也是有着庞大人口的重要市场,对抗法西斯的重要盟友,和背道而驰后危险的敌人。两国的命运比之前更加复杂。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是一直变化着的,本身也不统一。但不管是黄祸还是红祸,盟友还是对手,也许对美国来说,世界上不曾有第二个国家如此长久、持续地占据美国人的关注,激发各种想象。
今天,美中关系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崛起中的中国的种种不确定性,重又激起美国人的种种疑虑。中国外交官伍廷芳在20世纪初曾写下:“世界诸国,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是美国。”这话反过来也愈加成立。回顾来时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原创歌词网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05-02直击心灵的歌曲——《如愿》歌词
-
11-08最全的经典老歌歌词
-
03-25只要平凡歌词
-
06-07《母亲》歌词
-
05-12许嵩10年间最经典最火的10首歌,每一首都是满满的回忆
-
03-13《嘉宾》歌词
-
05-02王菲如愿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
09-23经典歌词(精选60句)
-
11-08经典老歌歌词大全
-
10-19历代王朝灭亡前的十大征兆
音频应用
中国原创歌词网广告
-
02-18原创歌词征集发布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乐-歌手-幕后发布推广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