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原创歌词

与杂文大家的邂逅

09-18 6236420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阅读并走近冯日干先生,始于高中时代。 那时,我是住校生,每逢周末,读书看报就成了我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办法。记得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之间,有一个不算太大的花园,奇花异草,怪石灵木,喷泉假山,曲折通幽,也算是学子们课余假期玩耍聊天的乐园。其中最引人
阅读并走近冯日干先生,始于高中时代。 
 
那时,我是住校生,每逢周末,读书看报就成了我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办法。记得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之间,有一个不算太大的花园,奇花异草,怪石灵木,喷泉假山,曲折通幽,也算是学子们课余假期玩耍聊天的乐园。其中最引人注目者,当属那五十多米长的报廊了。林林总总的报刊日日更新,大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小到地方报、行业报,如《咸阳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吸引了不少师生的目光。饭前课后,驻足看报,是校园的一大亮丽的风景。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经济的浪潮还未扑向内地,网络技术和消费尚未发达,人们的消遣休闲方式仍很单一。 
 
就是在报廊的《文汇报》“笔会”副刊上,我记住了冯日干先生的名字,几乎期期必有,篇篇精彩。我那时也热衷于涂涂抹抹,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他的文章也就觉分外亲切。 
 
几年后,在大学的学术报告厅里,我见到了冯日干先生。他应邀为我们讲学,深情讲述为文做人之道,广征博引,语言辛辣机敏而不失幽默,引起在场师生深深共鸣。就是在那次报告会上,冯先生为青年学子签赠自己的杂文集《风雨蔷薇》,那是他半生心血、艰难为文的结晶。 
 
冯先生的杂文,既有深刻的揭露、尖锐的讽喻、痛切的呐喊,也有善意的呼唤和疗病治伤的期盼,流淌着一代传统学人善良、温和、改良、期待的思想和血液。那时,他供职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虽偏居一隅,但目光如炬,心胸和视野超越了大山的束缚,学识和境界弥补了环境的不利,声名远远超出了陕西乃至全国。一位作家评价他的杂文“看似平淡叙述,却不乏深刻;明明是冷峻的针砭,却颇有风趣”。杂文家赵发元说:“他凡事认认真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因此杂文气韵盛而格局大,不琐碎,不局促,无媚态,有风骨。” 
 
几十年来,冯先生右手教书,左手着文,铁肩担道义,冷眼察世相,继《风雨蔷薇》之后出版了《沉默也是泥》等著作,用如椽笔墨施展著书生报国的雄才宏略。 
 
冯日干先生退休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垂敛目光,关注脚下,由杂文创作而转向乡邦史传,将满腔热忱和远大抱负倾注在故乡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其撰写的地方史记《乱世红白黑》,逼视真相,秉笔直书,气度不凡。 
 
那年十月,喜得冯先生签赠《晚明奇士:王征》,此后我专程去泾阳县拜访先生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那时,我出版了自己的首部散文集《未带走的嫁妆》,去向冯先生讨教,先生直言不讳,说长指短,指点迷津,谆谆教导,一席话,点醒梦中人,使我后来为文做人获益匪浅。 
 
冯日干精心结撰《晚明奇士:王征》,简笔勾勒了王征跌宕起伏、精彩夺目的一生,其史料之坚实,考据之精细,行文之严谨,填补了王征长篇传记的研究空白。 
 
 
由杂文而史传,冯日干先生一以贯之的是他的求是求实的严谨精神,无论是杂文创作,还是地域传统文化研究,都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独到不俗的学识和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做底子。他跨越历史的重重雾霭和风烟,切真入微,以春秋之笔做春秋文章。 
 
面对纷繁复杂、浮躁骚动的社会,他始终相信表达的力量、文学的力量。这种一生秉守而不废坚守,正是先生的过人之处。读他的书,在当下,或许正是医治学术浮躁、学问空泛之风的一味良药。

原创歌词网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音乐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