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一个介绍豫剧的文字A
10-12 good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这篇文字是04年常香玉老师去世时,应老哥之约写的,说来有趣,其目的是发在他那个乒乓球论坛上,给他和那群朋友扫扫盲[转载]自己写的一个介绍豫剧的文字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也是当前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绽放出艺术芬芳的剧种。现
这篇文字是04年常香玉老师去世时,应老哥之约写的,说来有趣,其目的是发在他那个乒乓球论坛上,给他和那群朋友扫扫盲[转载]自己写的一个介绍豫剧的文字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也是当前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绽放出艺术芬芳的剧种。现在在河南,基本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十几人一伙的戏迷们凑在一起吹拉弹唱,怡然自得。豫剧,这个河南的代表剧种,已经渗透到每个河南人的骨髓之中。正如一位外地人所说,对你们河南人来说,面条是你们的物质食粮,常香玉是你们的精神食粮。这话虽然偏颇,还是说明了些问题的。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发展到今天,经历过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年代久远,已经难以仔细探讨其历程。第二次改革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以樊粹庭、王镇南和陈素真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进行的。这次改革,提高了豫剧的文化品味,使“土梆戏”走进了城市,整个豫剧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从剧本、剧目、表演、唱腔到化妆、舞蹈、服饰、乐队,整个豫剧的戏容戏貌都有了很大改变。
其中,樊粹庭为陈素真编写的《凌云志》等十部大戏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王镇南为常香玉编写的“六部西厢”则是常香玉唱红开封的剧目,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成功的起点。
这次改革,贡献最大的当属樊粹庭和陈素真。陈素真是个天才的艺术家,她8岁习艺,10岁登台。13岁收徒,14岁被誉为“河南梅兰芳”,与樊粹庭合作之后,又被观众封为“豫剧皇后”、“豫剧大王”,是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她对豫剧的化妆、唱腔、伴奏都做了很大的改革,尤为称颂的是,她在表演上把整个豫剧推向了一个高峰。正如她碑文上所说“陈氏出,人始知京剧之外,犹有雅音”。关于陈老,要说的太多了,这里不再细说。她命运极为坎坷,令人唏嘘不已。
樊粹庭是河南遂平人。当时任河南省教育厅文化推广办公室主任。他对戏剧十分热爱,于28岁那年弃官从戏,与陈素真合作,组班演戏。他革除旧戏班的种种陋习,改造演出舞台、后台,大力培养艺术人才,编创新戏。他在抗日时期组建“狮吼剧团”,招收河南难童,培养艺术人才。许多豫剧名演员都受过他的教诲,是他的学生。比如名须生许树云、黄儒秀,名小生赵义庭,名丑魏进福,名旦角关灵凤等一大批艺术家。
可以说,正是这次改革奠定了豫剧的今天。
第三次改革就是建国后在党领导下进行的。其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不再细说。
豫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她的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管弦乐)柔和舒畅,武场(打击乐)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老艺人把豫剧唱词韵辙归纳为“十三道辙”——“二八佳人出房来,东西走,南北坐。”
豫剧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主要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的著名演员有很多。旦行以“陈常崔马阎 ”为代表的“五大名旦”享誉全国。早期,豫剧舞台上没有女性,旦角一律由男性扮演。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才逐渐有女性登上舞台。影响较大的有顾秀荣、马双枝、陈素真。其中,真正为女角打开局面,使女性演员如雨后春笋增多的还是陈素真的成功。
几百年来,豫剧没有“派”的概念。名演员都是以“活关公”、“旦角总师父”、“红脸王”等这类称号闻名。真正把演员个人风格以“派”命名,还是1980年的豫剧流派汇演之后。这次大会上,以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为代表的豫剧旦行“五大流派”开始提出,并得到专家、观众的一致认同。
陈素真(1918-1994),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自幼家道中落,母亲改嫁“红脸王”陈玉庭。她有极高的艺术天才,十来岁时就名震中原。她学戏快,刻苦勤奋,为人正直,一生不媚俗,不唯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艺术上不懈追求,“艺不惊人死不休”是她一生的信条。唱腔宗祥符调,是豫剧传统唱法的代表,唱腔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基础上孕育着变革、创新。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唱片,这也是豫剧史上第一张唱片。陈先生因灌制时劳累过渡病嗓,遂去北京学习京剧表演技艺。她创造的许多东西早在抗战时就普及了豫剧界。豫剧旦角的化妆、闪身、台步、水袖、辫子、扇子等功夫,都是她的独创。陈派艺术博大精深,唱腔委婉典雅,表演细腻传神。当年陈素真在北京演戏,梅兰芳等京剧大师都去看戏、学习,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代表作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即俗称《甩大辫》)、《拾玉镯》以及十部“樊戏”等。陈派传人有吴碧波、关灵凤、袁秀荣等,再传弟子有田敏等人。许多人都认为豫剧重唱功,而表演粗糙。可是,因为豫剧有个陈素真,所以行内人士不敢说豫剧做工不行,表演不行。许多人看了陈先生的表演,都很为叹服。个人认为,陈老的表情无人能比,看她的戏真乃艺术享受。陈素真先生不愧为豫剧一代宗师。她的文化修养恐怕也是豫剧界老一辈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能背诵许多诗词名句、古典名著。她的自传体回忆录《情系舞台》是豫剧界第一部由演员自己撰写的回忆录。
常香玉(1922-2004)河南巩义人,原名张妙龄。她自幼家境贫寒,随父亲——豫西调名艺人张福仙学戏。常香玉先生是豫剧界的大师级人物,一生以“戏比天大,艺无止境”为座右铭。她最大的业绩是在唱腔方面。另外就是在建国后,以其高尚的艺德、情操和高超的技艺,拓展了豫剧的生存空间。她初学豫西调,学戏刻苦,敢于博采众长,能够在豫东、豫西互不交流的形势下主动学习豫东调,糅合到自己的唱腔里面,创造新唱腔。成名后又学了祥符调、沙河调和其他剧种,加以融化吸收,最终形成了魅力独具的常派唱腔艺术。常香玉的嗓子很好,真假声运用自如,唱腔娓娓动听。激情时如万马奔腾,低回时如山泉幽咽。常香玉品德很高,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她抗美援朝时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并率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她一生都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豫剧,热爱她的观众,她的河南父老。常先生民国时在西安开粥棚赈济河南灾民,办“香玉剧社”招收难童学戏,建国后也是如此,国家只要有困难,她总是挺身而出。大庆油田、天山南北、对越自卫反击前线、大兴安岭火灾、九十年代水灾,直到捐助下岗工人、抗击非典,都有她的身影。可以说,她是中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常派代表剧目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即俗称的“红白花”)、《破洪州》、《五世请缨》、《大祭桩》、《李双双》、《人欢马叫》等,弟子有高玉秋、孙玉菊、虎美玲、王希玲、王惠等。
崔兰田(1926-2003)山东曹县人。原名崔大田。自幼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抚养弟弟、妹妹,入周海水戏班学戏,是著名的“豫剧十八兰”的代表人物。初学须生,后改青衣。她的唱腔宗豫西调,低回婉转,表演含蓄深沉,擅演悲剧,有“豫剧程砚秋”之称。她的唱腔十分受戏迷欢迎,群众都说“有味儿”。崔先生嗓子宽、净,演唱时用大嗓,擅将韵尾收入鼻腔进行烘托。行家将其演唱总结为“气不粗、字不撞、音不逼、声不暴,缠绵悱恻,打动人心。”崔老年轻时在西安和常香玉打过对台,还同台合作演出过。她博采众长,曾拜陈素真为师,学习表演技艺。建国后又拜昆剧名角白云生为师,先后五次率团进京演出,名震一时。几十年来艺术足迹遍布全中国,为豫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崔派的唱、白都很有功夫,有“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的评价。《秦香莲》、《三上轿》、《桃花庵》、《卖苗郎》是崔派久演不衰的“四大悲剧”。此外,《二度梅》、《对花枪》等也是崔派的代表剧目。崔老人品很好,谦虚谨慎,深受行内人士崇敬。弟子有张宝英、郭惠兰、崔小田等。
马金凤(1922-)山东曹县人。原名崔金妮。自幼随父亲学习河北梆子,后逃难至河南,改唱豫剧。师从“豫西梅兰芳”翟彦身和管玉田等,后随名艺人马双枝学戏,遂改名“马金凤”。她是五大名旦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并且以八旬高龄仍活跃在舞台上。马老以小嗓(假声)演唱,嗓子很耐唱,唱腔脆、吐字清,最擅于演唱大段叙事“二八板”,唱腔宗豫东调。马派代表剧目是“一挂二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其中,《穆桂英挂帅》还被梅兰芳移植为京剧,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作。马金凤也因此剧被誉为“洛阳牡丹”。可见马派艺术的雍容华贵。马派弟子有柏青等人。
阎立品(1920-1996),河南封丘人。原名阎桂荣。父亲是祥符调名旦阎彩云。她师从名艺人杨金玉,唱腔属祥符调,专攻“闺门旦”。阎老一生未婚,铁骨铮铮。抗日时期,正是豆蔻年华的她毅然削去一头青丝,不为汉奸、日寇演戏。对地主、恶霸、流氓的纠缠,她敢于说不,以“葱姜蒜腥从不入口”拒绝为他们演戏。群众送她一块匾,上写“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当与青云齐”。遂改名“阎立品”。1953年,阎立品在上海演出,梅兰芳看后很是欣赏,称她是“地方戏里少见的闺门旦”,于是收为弟子。阎派注重“细想、细做、细唱”,讲究“三分形似,七分传神”。演唱以假嗓为主,声音娓娓动听,小奶腔很是迷人。阎老注重学习文化,丰富自己。她练过字画、喜欢读书。沉溺时还打出“闲谈莫过三分钟”的牌子。阎派代表剧目有《秦雪梅》、《藏舟》、《西厢记》等。尤其是《秦雪梅》,在中原大地久唱不衰,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阎派弟子有张美贞、赵晓梅、李喜华等。
豫剧的名旦角还有桑振君、王秀兰、宋桂玲、李景萼、徐艳琴、吴碧波、关灵凤等,年轻一代的有牛淑贤、张宝英、虎美玲等人。
豫剧生角主要代表人物唐喜成、王二顺、刘发印、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等。时间关系不一一详细介绍。
净角有“活包公”李斯忠、“嗡八里”王文才、王在岭等人。
丑角有“三大名丑”高兴旺、牛得草、魏进福。
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的现代戏。各个时期都有轰动全国的代表剧目。豫剧三团更是全国的现代戏“红旗团”。《朝阳沟》、《人欢马叫》、《李双双》、《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享誉全国。以王善普、高洁、马琳、柳兰芳、魏云为代表的“五大主演”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博大精深,以上只是很简略的介绍,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能为各位提供点了解她的素材。如能使一两位朋友开始对她感兴趣,则是善莫大焉。时间紧迫,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行家高手指正为盼。
题图是唐喜成先生在《三哭殿》中的唐王剧照。
原创歌词网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05-02直击心灵的歌曲——《如愿》歌词
-
11-08最全的经典老歌歌词
-
03-25只要平凡歌词
-
06-07《母亲》歌词
-
05-12许嵩10年间最经典最火的10首歌,每一首都是满满的回忆
-
03-13《嘉宾》歌词
-
05-02王菲如愿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思?
-
09-23经典歌词(精选60句)
-
11-08经典老歌歌词大全
-
10-19历代王朝灭亡前的十大征兆
音频应用
中国原创歌词网广告
-
02-18原创歌词征集发布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乐-歌手-幕后发布推广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