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原创歌词

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文坛怪才

11-02 good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作家雷纳德格茨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闹钟响,起床,穿衣,骑自行车去买报纸。汽车穿梭而过,路人行色匆匆,他聆听着这个城市的噪音。街道拐角处,一名白领走进玻璃房子里的办公室,随手将大衣丢在转椅上他记住了这个细节。然后,他回到家,开始阅读报纸他管
作家雷纳德•格茨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闹钟响,起床,穿衣,骑自行车去买报纸。汽车穿梭而过,路人行色匆匆,他聆听着这个城市的噪音。街道拐角处,一名白领走进玻璃房子里的办公室,随手将大衣丢在转椅上——他记住了这个细节。然后,他回到家,开始阅读报纸——他管它叫“报纸监督”。他把这些都写在自己的博客上。
 
如果今天他还要往下更新的话,他会写到,10月31日下午4点(北京时间晚11点),他将走进达姆施塔特市的国家剧院,登上毕希纳奖的颁奖舞台,接过他等待多年的德国文学最高荣誉。
 
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文坛怪才
 
2013年,格茨获得席勒文学奖。图为他在德国斯图加特出席颁奖典礼。
 
“叛逆小子”得了奖
 
今年7月8日,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宣布,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61岁的雷纳德•格茨。“有些迟,但是依然很让人高兴。”得知获奖消息后的格茨说。他在数年前就已经是毕希纳奖的有力竞争者,并早就得过席勒文学奖等诸多德国文学奖。
 
毕希纳奖给格茨的授奖理由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时代的变迁进行了强有力的记录。作为一名时代的参与、思考和道德评判者,他通过不停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文学评论、散文、小说、博文、摄影集等)并借助新媒体手段,对过去30年的德国社会进行了编年体式的描述。他从自己的视角对发生的现实进行消化,用客观的理论分析现实,通过风格鲜明的个人语言、旁观者式的冷静态度、数据化的精准描述,不断刷新着那个政治敏感年代的存在感。”
 
消息传出,德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大部分主流媒体对此表示认可。德国《镜报》评论:“格茨终于获毕希纳奖,没有其他任何作者像他那样掌握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南德意志报》称,格茨的获奖是一个“美好的、顺理成章的结果”。
 
但评论家的言辞却透出些微违和感。《法兰克福邮报》文化版主编尤根•考博说:“不可否认,格茨是一位能为读者带来不同感受的作者,他是德国文坛的‘叛逆小子’‘另类作家’。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在很多人眼中‘电力十足’。”遣词用句总是透出几分不尊重。
 
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文坛怪才
 
1983年版和2008年版《疯狂》。
 
曾是德国文坛的天才少年
 
格茨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他1954年生于慕尼黑,24岁获得古代史博士学位,28岁成为医学博士。他也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怪才。1982年,他在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姆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医学博士论文,在论文的最后一页,他写道:“从1976年起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学评论及散文;1979年,DAMAGE(慕尼黑酒吧名),1980年,很多鲜血和啤酒,1981年,空闲1981(著名青年团体,致力于将朋克文化与政治相结合),LIPPENSTICK(慕尼黑酒吧名),速度速度,无政府状态,狂妄傲慢的时代1982。”在被当作人生简历的这段话中,出现了诸多后来他的小说《疯狂》中频繁出现的名词。
 
格茨进入文坛,是从写散文和文学评论开始的。1977年,他在《南德意志报》发表了《一名医学生的日记》。该文没被归入文学版块,而是被放到了家庭和社会问题版块,分上、中、下三部分连载。格茨也开始为各大报纸写文学评论,主要评论儿童书和青年文学类书。为作家米歇埃尔•恩德《无止境的历史》(该书被誉为1980年代最后一部畅销小说)写的评论,为他赢得了知名度。等1981年为汉斯•M•恩森斯伯格的杂志写评论文章《在德国的思海中畅游》时,格茨已经是《镜报》小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并与其他知名评论家展开过多次论战。
 
1983年夏,格茨作为候选人,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英格伯格-巴赫曼文学节。很多人当时都谈论,本届巴赫曼文学奖有一位被称为“天才”的年轻作家。但朋克风外套、烫染过的头发、带铆钉的项圈手环……格茨的初次亮相让保守的文学界有几分失望。他这80年代柏林街头摇滚青年的标准打扮,并不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就在文学节的第三天,格茨用鲜血让整个德语文坛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在朗读自己的作品《Subito》时,他用随身携带的刀片划伤了自己的额头,鲜血喷涌而出。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对文学创作中平庸和退化现象的抗议。“我要用最简单、真实的语言对世界进行记录。”带着一脸鲜血的他读着《Subito》中的句子。“这句话中隐藏了格茨对文学最理想化的幻想。”他的挚友、德国作家米歇埃拉•鲁斯基事后评论。
 
尽管很多媒体将此事件定义成“充满幻想的无聊演出”,格茨也没得到巴赫曼文学奖,但他随后迅速在德语文学界走红,风头盖过了巴尔曼文学奖之前乃至之后的任何一位获奖者。
 
1983年秋,格茨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疯狂》,讲述精神科医生拉斯普的经历。这本书有半自传性质,部分内容来自作家自己的真实生活。“拉斯普”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青年团体的成员拉斯普,后者于1977年秋天在一次德国左翼恐怖组织红军派发动的恐怖袭击中被枪杀。
 
由于“巴赫曼事件”,《疯狂》刚面世就受到了各方关注。“快节奏的叙述方式、不停跳转的叙事角度、后现代的结构形式、如拼贴画般的叙事技巧,使这本书一问世就被打上了先锋文学作品的标记。”该书出版社的负责人评论。
 
《疯狂》的出版让格茨意识到:“在我的人生中,能让我严肃对待的事情只有写作。”同时他又认为,德国文学离现实太远。之后的几年间里,他开始全心投入到能让他时常灵光一现的创作实验中。
 
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文坛怪才
 
格茨在网络杂志《浮华世界》上的博客
 
将私人生活在网上日更
 
早在1990年代初期,格茨就经常流连于慕尼黑、柏林等地电子音乐爱好者聚集的酒吧。他曾自诩在这里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和其他疯狂舞者一样扭动身体的表演者,一种是拿着本子躲在角落记录他人行为的观察者。两种身份的转换,使他在创作中既能保持记录的客观,又能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强烈的参与感。
 
1990年代中期,格茨更加迷恋电子音乐、锐舞文化和DJ文化。他写了一系列关于电子音乐和DJ文化的文章,出版了文集《锐舞》,并与著名DJ WestBam共同出版《混音、剪切与刮擦》。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被认为代表了德国流行文化特点。
 
1998年,格茨开始写网络日志《给所有人的垃圾》,这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博客。博客持续更新了一年。借助网络,格茨将自己的私人生活以日更的方式曝光。他戏称,这是一个有关“生活-写作”的项目,是一部“一整年的小说”。
 
他表示,正如日志题目所示,“在这座垃圾堆里,有作为唯我主义者的‘作者-我’所有想说的、思考的、所体验的甚至是想沉默的思维碎片”,“我把他毫无保留地倾倒给所有‘读者-你’”。片段式的描述,猛然蹦出的名词,叙述日常生活时突然插入的几行现代诗……格茨的网络日志如同同年代流行的电子音乐:音符越来愈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节奏越来越快。
 
“读者可以随著作者每日的更新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如何用笔,用记事本,用相机去记录和创作。虽然格茨在日记中对细节着墨太多,例如过多地描写了他如何入睡、如何购物,总让人有点感觉絮叨,但正是这种平淡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艺术的标准格式,具有先锋实验意义。”《每日日报》评论家吉利特•巴特斯评论道。1999年,这些博文被结集出版,畅销一时。
 
2015毕希纳奖颁给了文坛怪才
 
1983年,在巴赫曼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格茨用刀片划开自己的额头,流着血朗读。
 
愤怒是创作的能源
 
从2007年开始,格茨为网络杂志《浮华世界》陆续撰写名为《唉叹》的博客,并在次年结集出版。《哀叹》记录了格茨经历的事件:在东京举行巨型庆祝活动,参加他崇拜的社会学家鲁曼的拉斯维加斯书友会……网友可以观看这些记录,感受格茨的体验。
 
一年后,同名书《哀叹》出版,这标志着格茨开启了“峡谷”项目。格茨借这一项目,对“00年代”(注:专指2001年至2009年)发生事件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这一项目下,目前有5部作品,除了《哀叹》,其中还包括文学报告《废话连篇》(记录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始末)、文集《政治-新闻工作一体化》和图片集《2010年9月11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照片》。后两本书共同记录了格茨眼中的“00年代”柏林政治事件。
 
2012年,格茨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约翰•赫尔特洛普》,它是“峡谷”项目的第五部作品。作品以贝塔斯曼前总裁托马斯•米德霍夫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家族企业高层在商界的升迁和堕落史,堪称描绘资本主义社会的黑色寓言。书的封面上,有一行颇具社会学意味的小字:“社会的撕裂。”
 
不幸的是,这本书恶评如潮,很多媒体与文学评论家认为其情节极不完整,缝补痕迹严重,角色心理描写严重缺失,跳跃性太强,读者缺乏与主人公的共鸣。
 
格茨的反驳是:“读者应该将它作为一部离我们生活的社会不太远的故事来读,用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感受,补齐书中对角色内心描述的缺失。”他没有否认自己面对恶评时的愤怒,同时也表示,接受批评,欢迎争论。他认为,话题性能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作家带来正能量,而愤怒是他创作的能源。
 
“作为新派的先锋作家,格茨并不是唯一一位,却是德国文坛的第一位。”《镜报》评论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格茨渐渐不再被文学评论家归类为“流行文化”代言人,正统的德国文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他在德国文坛的地位。
 
格茨曾经多次入围毕希纳奖,也曾被问及是否对毕希纳抱有很大期待。“我很喜欢作家达尼尔•吉尔曼的一句话——‘成功会让人变蠢’。但是吉尔曼又说,‘失败会毁掉一个人的性格’,听上去也很有道理。因此我不能否认对毕希纳的期待,希望它能平衡我的作品备受批评后的失落感。”他说。
 
多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

原创歌词网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音乐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