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古风歌词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诠释四

10-06 6236420 歌词网基地

【中国原创歌词网】 (三)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1.兴 也叫起兴。兴就是先写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引出诗歌话题的由头。譬如,要写两个人的感情久远,我们可以说,咱俩的感情永远在,但这样说,未免显得直白和突兀。为了避免这种直白和突兀,我们就可以用
(三)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1.兴 也叫起兴。“兴”就是先写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引出诗歌话题的由头。譬如,要写两个人的感情久远,我们可以说,“咱俩的感情永远在”,但这样说,未免显得直白和突兀。为了避免这种直白和突兀,我们就可以用“兴”的手法来表达,在前面加上相关的引句:“山在水在石头在,咱俩的感情永远在。”加上这么一句,语言就顺畅了,意思就突出了;加上这么一句,还使前后构成了比喻关系(比兴),不仅使感情形象化了,而且还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因此,“兴”又常常寓有隐喻手法,又常常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例如,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诗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者就是以孔雀的徘徊流连来点示、渲染焦仲卿、刘兰芝彼此顾恋、难以割舍之情的。
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2、象征 是指诗人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描绘来表现与之在某一方面相似的、相联系的思想感情等抽象观念。象征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避免浅露直白,可以含蓄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让读者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主动地领略形象寄托的寓意,取得委婉深刻、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古诗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常见于咏物诗及一些写景诗中,如王勃的《咏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等。
根据上面对象征含义的解释可知,象征是由形象事物和抽象观念两部分组成,而且两部分之间有相似点、相通点。通常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诗歌,我们直接感受的是诗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画面,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潜隐于背后,一显一隐。因此,对于这类诗歌,由此及彼,由“显”及“隐”地体味其“显”与“隐”的共同点,便成为我们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3、抑与扬 抑,即压抑、贬低;扬,即褒扬、抬高。抑与扬的恰当使用,能够造成诗歌行文的波澜起伏,能够强化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诗人要在诗中褒扬某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二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同用深谷衬托高山,更显山势高峻;用贬抑衬托褒扬,会使褒扬处更为显豁。反之亦然。因此,抑与扬实质上是一种反差对比。抑与扬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其特点是抑在先扬在后,抑的目的在于扬。二是欲抑先扬。其特点是扬在先抑在后,抬高是为了跌重。它一般在“抬”上下功夫较多,例如李商隐的《贾生》一诗。
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实与虚(虚实相间、虚实结合) 实与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简单地说,描绘实有之景,为实;描绘想象之景,为虚。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实写与虚写才具有相对的意义。从表达效果上说,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描绘景物,有利于更加鲜明、充分地表现景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使诗人笔下的景物,既可感可触,又气氛浓烈。同时,也更能够凸显、强化诗人要抒发的某种感情。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5、铺垫 铺垫是指通过描述与主要事物相关的次要事物来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作为铺垫的事物与主要事物之间是宾与主的关系。运用铺垫,有助于渲染气氛,蓄积气势,凸现主要形象,突出主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比如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作了“钓翁”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有了诗歌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6、以景结情 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即诗歌不是以直接抒情,而是以描绘景象并融情人景的方式结束全诗。从表达效果看,以景结情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描绘了一幅景象:友人搭乘的帆船顺流而下,渐渐地消失在视线之外,只剩下滚滚江水流向天际。但是,这一景象是融人了诗人的感情的。由帆影的逐渐消失,可以想象诗人久久伫立,凝眸目送友人的神态,这其中包含着多少惜别的深情;由江水滔滔、水天茫茫的景象,可以想象友人离去后诗人怅然若失的心境,这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友人多么真挚的友情。诗歌在描绘一幅景象后,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对于以景结情的诗歌,既需要我们联系全诗,领会诗人的感情脉络,又需要我们仔细揣摩结尾所绘景象的内蕴,这样才能合乎情理地品味出其中的“不尽之意”。
7、移情 移情,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移人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借染有诗人感情色彩的景物表达诗人的感情。唐宋诗词中,尤其是宋词中,移情的句子特别多。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句中的“哀”。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院花乱飞。”诗句中的“乱”。李好古《谒金门》:“燕子归来愁不语”,词句中的“愁”。再比如张先《水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句中的“弄”。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句中的“傲”。周邦彦《六丑》:“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词句中的“牵”。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句中的“悲”。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句中的“念”。范成大《霜天晓角》:“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词句中的“知”。姜夔《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词句中的“清苦”。等等。
可见,从修辞角度看,所谓移情,基本上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从表达效果看,移情,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产生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移情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感情抒发更委婉、更含蓄、更细腻。
8、借人喻己 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抒发内心感受。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9、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该诗截取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君臣相会的一个历史场景,抓住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典型细节加以描写,突出贾生可悲可叹的遭遇,借古讽今,寄托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漠视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史论结合,意蕴深刻而丰富,讽刺有力,可谓咏史诗中难得的力作。
10、借助神话传说 借助神话传说就是在诗中借用神话来抒情言志。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和神话中的“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借用神话传说写意,构思精巧,用语准确,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十分耐人回味。
11、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作者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不仅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而且也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12、语言的生动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音乐一节可谓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典范,在诗中作者用了十四句诗借助于大量的摹声词和生动的比喻来描摹乐声,“大弦……,小弦……”既用“嘈嘈”“切切”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的比喻使音乐形象化,“大珠……”一比,又使音乐的意境通过视觉、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这诸多生动的描绘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且也通过这个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生动地再现了琵琶女的形象。此诗语言之生动,境界之美妙,不能不让人惊羡。
13、衬托(渲染、烘托) 诗人在描绘某一事物时(主),用描写相类或相对的另一事物(宾)来陪衬、烘托。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的特点是,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用。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陪衬烘托,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衬美,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都是正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二是反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比如以丑衬美,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都是反衬。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气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14、由己及人,反宾为主:如杜甫的《月夜》
15、铺叙:就是详细的叙述。
16、赋:铺陈其事也。
17、诗词语言 语言鉴赏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①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②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叠字,重叠使用词语,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语序或词序颠倒,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跳跃性,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诗句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艺术手法术语]艺术手法术语主要有:过渡、呼应(前后互相照应联系)、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想象、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纵向联想、组合联想),渲染(先点后染、先染后点)、衬托(以景衬景、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景衬人等,目的是渲染气氛,更好地突出主体。)、移情,白描、工笔,绘形、绘声、绘色,委婉含蓄、烘云托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前后呼应、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女凰同自然生成的),巧设悬念,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言此及彼,借古讽今,抑扬相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点面结合,象征,用典,赋、比、兴,语言变形、语序倒置,等等。
九、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简介及诗歌语言鉴赏
(一)语言风格简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二)诗歌语言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理解关键词句(炼字)。
1.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练习〗试赏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中“分”字和“挂”字的妙处。
赏析: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是一幅动景,但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化静为动,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2.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练习〗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分析。
赏析:“红”与“绿”字用得好,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数词。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古人用数字写的妙诗很多,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副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6.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7.评析“诗眼”。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对“炼字”的判断,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参照。五言诗一般炼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七言诗一般炼第二字、第五字、第七字,如“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鉴赏诗歌语言常用字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部分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原创歌词网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相关文章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论坛

中国原创歌词网会员推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 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音乐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