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庭院深深 不如归去

发布时间:2014-12-11 发布人:ycgc123

那种孜孜不倦的乡愁毕竟是台湾的,而不是大陆的。大陆的庭院毕竟没有台湾那么深,也没有他们那么的敏感与脆弱。 北宋早期文豪欧阳修,开一代文风,乃苏东坡等后来者的老师,他有一首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把婉约词的美感骤然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此后,

  那种孜孜不倦的乡愁毕竟是台湾的,而不是大陆的。大陆的“庭院”毕竟没有台湾那么“深”,也没有他们那么的敏感与脆弱。

  北宋早期文豪欧阳修,开一代文风,乃苏东坡等后来者的老师,他有一首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把“婉约词”的美感骤然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此后,跟随者接踵而至,蔚为大观。词的最后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使得词中的怨妇,跃然于纸上。

  近一千年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台湾作家琼瑶依旧忘不了这首词,写出了长篇小说《庭院深深》,故事相当俗套,是人们屡看不爽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传奇”。男主角柏霈文是茶园的老板,女主角章含烟则是茶园的女工,两人相爱,但不容于柏霈文的母亲。老掉牙的婆媳大战,但琼瑶有她的“特异功能”,硬把故事写得美轮美奂,韵味十足。

  1971年,小说被搬上大银幕。由归亚蕾主演的章含烟,气质温润如玉,宛若欧阳修笔下的深闺少妇,一时掀起观影狂潮,台湾人都走进“庭院”里徘徊。尤其是琼瑶作词、归亚蕾本人演唱的主题曲《庭院深深》,令整个华人地区皆惆怅。

  歌词“庭院深深”,是琼瑶古典美学意境的一座高峰,可被誉为台湾七十年代的“蝶恋花”。而且,相对于欧阳修较为纯粹的少妇相思主题,这首歌除了男女离愁哀怨之外,总能让人听出某种无法寄托的乡愁。

  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大背景下,这首歌最后重复三次的“不如归去”,无疑让很多台湾人想起了大陆。当时,老一代的台湾中坚力量基本皆为大陆生大陆长的纯正“外省人”,而新一代,如琼瑶这批三十岁左右的人,好多也是少年在大陆度过,跟着父母家人迁往台湾的。琼瑶的歌词,即便没有弦外之音,也能极大地唤起台湾“外省人”的大陆愁思。

  七十年代,台湾好几代人虽身在台湾,但情感经历在大陆,根在故乡。更何况,琼瑶一贯喜欢在小说中“套用”古典诗词,是有目共睹的,其用意虽为小说之美,但往往总是超越小说,令台湾和海外的华人读者,在传统文学的滋养中,回望此刻早已成为遥不可及的祖国大陆。就连“琼瑶”本人的这个笔名,也是从《诗经》上来的。

  琼瑶那一辈的台湾人,对于古典诗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于当时大陆同辈份人的。不为别的,就为浓浓的乡愁。其实,一直到今天,台湾文化和文学中,乡愁的主题依旧顽固,总是若隐若现,可轻可重。往往一句古典诗词,便能触动敏感的神经,留下一行莫名其妙的泪。很多台湾人,因古典文学所蕴含的传统之美,总是能在其中找到一种“中国身份”的存在感。

  电影《庭院深深》上映的那一年,“批林批孔”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所谓的“批孔”,就是批判传统文化的“祖师爷”孔夫子。反观台湾,传统文化的主要土壤——祖国大陆——他们都业已失去,只剩下乡愁与回顾,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批判”与“糟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还是不幸。

  1971年,罗大佑所唱的“亚细亚的孤儿”还未面世。而琼瑶笔下的女主角章含烟,却最终在“不如归去”的旋律里,回到她的“含烟山庄”,完成了一种“回归”。

  七十年代初的《庭院深深》,小说与电影通篇都是爱情,丝毫不涉及政治与国仇家恨,但在“不如归去”的歌声中,台湾人肯定有超出爱情本身的心碎与迷茫。

  1987年,台湾老兵被准许回大陆探亲,两岸交流之门打开。而就在同一年,《庭院深深》被改编成电视剧,又是万人空巷,皆入“庭院”。那首“不如归去”的主题曲,依然时时唱响,但味道却与七十年代初迥异了。

  十多年前,当台湾人听到这首歌时,只能更加焦虑。而此刻,真的能“回归”了,台湾人的乡愁得以全面释放,《庭院深深》便成为他们跨越台湾海峡的一首“赞歌”。1989年,大陆也拍出了《庭院深深》的电影。不过,“不如归去”的主题曲却没有了。也是,那种孜孜不倦的乡愁毕竟是台湾的,而不是大陆的。大陆的“庭院”毕竟没有台湾那么“深”,也没有他们那么敏感与脆弱。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