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学堂里的吉他声
发布时间:2015-03-08 发布人:tameraaukampg9p
高原学堂里的吉他声 记珠海援藏支教团成员、西藏林芝八一镇实验学校教师钟海武 头戴毛毡帽,身穿长马袍。衣袖甩得高,唱歌又舞蹈。捧上最美的酥油茶,献上最美的白哈达。呀啦嗦,呀啦嗦 儿歌嘹亮,吉他欢快,手鼓铿锵,架子鼓激越,电子琴悠扬,一曲歌舞乐浑
高原学堂里的吉他声
——记珠海援藏支教团成员、西藏林芝八一镇实验学校教师钟海武
头戴毛毡帽,身穿长马袍。衣袖甩得高,唱歌又舞蹈。捧上最美的酥油茶,献上最美的白哈达。呀啦嗦,呀啦嗦……
儿歌嘹亮,吉他欢快,手鼓铿锵,架子鼓激越,电子琴悠扬,一曲歌舞乐浑然天成、声光电交相辉映的哈达赞歌,震撼着现场每一位师生和藏区家长的心,西藏林芝地区第一支藏族儿童小乐队的汇报演出,如雪域高原上盛开的雪莲,奇艳照人。刚刚放下牧鞭的藏族农牧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究竟是哪路神仙,何等法术,竟让这些只会挖松茸、种青稞的娃儿,一转眼变成才艺神童!
高原学堂里的吉他声
钟海武培育藏区电声小乐队。资料照片
舞台上,15名身穿民族盛装的小学生载歌载舞,宛若天仙,8名藏家孩子激情奏乐,有如天簌。舞台下,掌声雷鸣,泪花奔涌,无数双惊奇的眼睛,一起投向站立在台前的那位来自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九中学的乐队指挥——支教老师钟海武。
这是今年“六一”儿童节发生在西藏林芝县八一镇实验学校的一幕。由钟海武老师领头组建的实验学校小学生电声乐队举行首场汇报演出。
6月24日下午,光明日报记者第三次进藏,来到这所高原小学时,刚刚下课的小学生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整齐欢快的锅庄舞步增添了校园的美丽,校长劳明宇把“孩子头”钟海武叫到我们身边。
2013年9月12日,钟海武身背一把吉他来到西藏,担任这所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老师。针对藏区孩子活泼好动、能歌善舞、音乐感强的特点,钟海武决定采取寓教于乐的办法,把第一课堂的思想品德教学和第二课堂的音乐舞蹈等兴趣活动结合起来。可钟海武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如此简单的教育理想,要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实施,竟然会遇到许多在内地根本想不到的困难。
高原缺氧和生活艰苦致使他经常失眠、头疼。因为没有教工宿舍,一连两个多月住在大通铺式的学生宿舍里,那种没有洗手间,没有热水洗澡,也没有厨房的生活,伴随着思念家人的漫漫长夜,让钟海武觉得“好山好水好寂寞,晕头晕脑真无奈”。残酷的现实让他时时处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中。
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孩子们从来没接触过西洋乐器,更没听过吉他演奏。学校能够提供的就是那台沾满灰尘、闲置已久的钢琴和一套没有声音的架子鼓。
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短暂而宝贵,难道除了按部就班上好几节课,就真的做不了什么吗?身体稍稍适应了高原生活后,钟海武在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鼓励下,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一定要在有限的支教期限内,为藏区培养一支少儿电声乐队!他向劳校长请战,允许他每周利用至少三个下午的课余时间,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带一批有兴趣的孩子练习电声乐器。
校长惊喜而爽快地答应了,还托人从内地买来了非洲手鼓、口琴等乐器。第一批被选中的藏区孩子们像是得到大奖似的,每到练琴时间就围拢到他们的“笑眯眯”老师钟海武的身边。高原学堂里的音乐之梦就这样起航了。
开课不到一个月,钟海武的8位小乐手和15位合唱队员似乎都产生了懈怠畏难情绪,之前那种摩拳擦掌、叽叽喳喳的兴奋劲儿过去后,四年级王颖同学第一个向老师提出退出。
“这才上几次课呀,不是很有进步吗?”面对钟老师的疑惑不解,小女孩怯生生地伸出右手,5个红肿的手指,已有4个脱皮流血,每拨动一次吉他琴弦,手指就受一次伤害,连续的疼痛让孩子产生了畏惧,似乎那些动听的音乐都是以琴师的痛苦为代价。
钟海武心疼极了,一边责怪自己粗心,一边从宿舍里取来药油和创可贴,轻轻涂抹,细心包扎,微笑着鼓励孩子们迎着困难前进。“钟海武成功了!藏族孩子们成功了!”劳明宇对记者说,钟海武带出的藏区第一支小学生电声乐队,比雪域高原上的酥油茶还香甜,比最美的哈达还圣洁!
tameraaukampg9p其他新闻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歌曲征集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