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李立三的跨国生死恋

发布时间:2015-05-13 发布人:领头羊

1947年,李立三和妻子李莎、女儿李英男在哈尔滨合影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有一对特殊的母女教师:母亲李莎,曾在这里耕耘了五十载,桃李满天下;女儿李英男,也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培养了一批批俄语专业人才。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李英男竟是中国早
 1947年,李立三和妻子李莎、女儿李英男在哈尔滨合影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有一对特殊的母女教师:母亲李莎,曾在这里耕耘了五十载,桃李满天下;女儿李英男,也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培养了一批批俄语专业人才。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李英男竟是中国早期杰出领导人李立三的女儿。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在他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坚守的女人--我的母亲李莎。”李英男对父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之间“无限的恩爱”。她说:“印象中父亲每次回家,推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妈妈在吗?''然后便开始呼唤母亲的名字……他们之间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这种情感在如今很难得一见了,母亲是父亲最贴心的知己。”
    与俄罗斯少女相识
    1930年9月,因推行较为激进的“立三路线”,李立三在六届三中全会上做了自我检讨并离开了领导职位,但共产国际坚持要他到苏联接受批评。1930年底,他被派到苏联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1933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来到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朋友杨松家作客,一个俄罗斯少女敲门走了进来。这个活泼可爱的俄罗斯少女名叫叶丽扎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叫我‘丽扎'好了,”少女向李立三微笑着说。
    李英男告诉记者:“第一次见面,母亲说她对父亲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他是个话语不多的中国青年。后来,恰逢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父亲邀请她和很多中国朋友一起欢度节日。在餐桌上,父亲与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很热烈。母亲虽然不懂中文,但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周围人的影响力,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不久,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年在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个名字就很警觉,避而远之,唯恐沾上“机会主义”的嫌疑。丽扎身边的很多朋友听说她的交往对象就是曾经犯过“大错误”的李立三时,都劝告她不要和这个人接触。“妈妈说,其实她早就知道爸爸的身份了,但从未把他的错误与他们的恋爱联系在一起。”李英男一直记得母亲的话:“人的一生谁都有错,何况立三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
    1936年2月初,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柳克斯”公寓一间13 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李立三和丽扎举行了婚礼。按照苏联的传统,女人出嫁后改用丈夫的姓氏,“父亲根据母亲的苏联名字‘丽扎',给她取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1943年,他们的女儿李英男在莫斯科出生了。
    1945年,中共七大举行,李立三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当李立三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李莎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李莎知道,这意味着丈夫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1946年9月20 日,李莎收到了丈夫寄自哈尔滨的信,信中李立三说,东北战火将起,让李莎带着女儿速到中国。经过十来天的颠簸,李英男和母亲来到了哈尔滨。“我跑到父亲身边,扑到他的怀里,亲了又亲。父亲也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他对着母亲的耳朵轻声说,‘李莎,我们两个又‘结婚'了'。”
     母亲的顽强坚守
    来到中国后,在李莎的多次要求下,组织安排她到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李立三和李莎的第二个女儿李雅兰出生。在哈尔滨平静生活3 年后,1949年3 月,李立三全家迁往北京。
    开国大典结束后,李立三被任命为劳动部部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那时,我常常见不到父亲,他总是很忙,母亲也忙于北京俄语学院的教学工作。但她总要抽出时间陪伴父亲,跟着他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并要管好家里的事情,当好‘后勤部长'”。在北京安定下来后,李莎先后从莫斯科和湖南接来母亲和婆婆。“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家里分别给她们做一些不同口味的菜肴,给姥姥多吃些奶制品,给奶奶往菜里放点辣椒。”
    20世纪 50年代末,中苏两国的交往紧张起来。李英男说:“这个时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父亲在苏联的事大做文章,他们说母亲是‘苏修特务'。那时候,有很多干部的外国妻子都因为国籍问题和丈夫离婚,回到自己的国家。周总理找到父亲,建议让母亲转为中国国籍。”1964年,在李立三的动员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国籍。李英男说:“这是母亲最艰难的选择,有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更大的风暴接踵而来──“文革”爆发了,李立三首当其冲,被批为国内“苏修特务头子”,通过李莎和国外联络,组织了庞大的“ 特务集团”,“ 一直搞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勾当”。受批斗、戴高帽、“坐飞机”,成了李立三的家常便饭。
    1967年6月19 日,李立三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两天后在华北局的一次批斗会上,李莎被押上台,没想到在台上却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夫妇俩用目光互相安慰。批斗会后,他们被押上汽车,汽车刚开到府右街,李莎就被拽下车。李立三伸出手来和她告别,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你多保重!”李英男说:“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父亲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了。父亲离世的当天下午,母亲就被看管起来,不久被送到公安部,关进秦城监狱单人牢房。”
    “其实,专案组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材料。他们得不到口供,就不断施加压力,轮番审讯。母亲坚持不撒谎、不说违心的话,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更不去诬赖他人。无论是口供、笔供,字字句句都要仔细斟酌、再三考虑,以免失真。”李莎以实际行动抵制了专案组“逼供信”的圈套,她在狱中写出了几十万字的材料,没有一字是假话。
    1975年5 月,李英男、李雅兰被批准去看望李莎。“探监前,专案组宣布了几条纪律:不许把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不许说亲友中谁受牵连,也不要抱头大哭等等。”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