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话剧战士
发布时间:2015-09-13 发布人:254969084
温州剧运开拓者之一夏野士,抗战时期创作了全国首个反映七七事变的剧本。 夏野士(1912~1990),又名夏公诒,苍南金乡镇人,剧作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宣传,曾创作抗日救亡剧本《保卫卢沟桥》《复仇》《我们不受压迫和利用》《怒吼了的村庄》《希
温州剧运开拓者之一夏野士,抗战时期创作了全国首个反映“七七事变”的剧本。
夏野士(1912~1990),又名夏公诒,苍南金乡镇人,剧作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宣传,曾创作抗日救亡剧本《保卫卢沟桥》《复仇》《我们不受压迫和利用》《怒吼了的村庄》《希望》《学校小景》等,代表剧目为《守住我们的家乡》。
出身南拳世家
深受话剧熏陶
夏家始迁祖夏盖山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随军入驻金乡卫,因建城有功,封武德将军,后举家携眷定居城南凤仪街,繁衍生息,蔚为金乡一大望族。传至夏野士祖父夏钦和时家境已不再豪富,但耕读并重的家风依然传袭。夏钦和家住金乡张家坛,为金乡刚柔拳术(张家坛法)的第五代传人。夏钦和拳术出众,艺传儿子夏守科,也就是夏野士的父亲。夏钦和、夏守科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拳师,授徒众多,金乡金法本、李邦云、张东贵、张仁许等平阳、苍南两县有名的拳师均出自夏家门下。但夏野士对父亲的拳术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也无意成为父亲的传人。
民国11年(1922),金乡宋亦祈、陈式纯等人受新文化思想影响,成立了旭社,后又组建了新曦书报社,大量购置新文学和共学社丛书,读者甚众,住在陈式纯家隔壁的少年夏野士便是常客之一。而宣扬新文化思潮的金乡醒狮化装讲演社也在此时成立,受到开明人士、金乡高等小学校长潘仲武的大力支持,讲演社演出地点设在城隍庙、玄坛庙、中所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主要演出《东亚风云》等抗日剧本,深受观众欢迎。时常跟随陈式纯的夏野士因此受到话剧艺术的熏陶,走上话剧创作的道路。
投身抗日救亡
积极创作话剧
1925年,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苏中常(苏渊雷)回苍南进行反日救国活动,社会影响广泛,掀起了当地解放思想、反日救国运动的高潮。这一年夏野士从金乡高等小学毕业,受到新文化思潮和苏渊雷、陈式纯等影响,出外见世面,几经曲折,加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爱国人士群情激愤,夏野士也是激愤难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连夜赶写剧本,第二天就推出处女作、独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剧本紧密配合形势, 迅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热情, 发出了“保卫卢沟桥”、“保卫华北”的正义呼声, 社会反响很大,这是以卢沟桥事变为题材的同类剧本中最早面世的一个,是全国之首。他后来回忆参加戏剧运动时说:“那时,我们这批20来岁的热血青年,从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到参加救亡演剧队,大多得益于抗战初期救亡戏剧洪流的启蒙。事实上, 我对戏剧本是门外汉, 完全是抗战的力量帮助了我, 假如没有抗战, 我相信我是不会拿起笔来写剧本的。”夏野士就这样走进了剧人的行列。
“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后,为了纪念一位朋友的牺牲,夏野士创作了独幕剧《复仇》,自发到淞沪前线宣传抗战,被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看中,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是由中国剧作者协会和上海戏剧联谊社(党的外围组织)联合成立的,下设13个救亡演剧队。其中第五队,即上海先锋演剧队,队长为导演、剧作家左明(廖左明),成员主要是留日归来的文艺青年,比较有名的有《延安颂》词作者莫耶、剧作家颜一烟、艾叶、艾琳、宗由等人。夏野士随第五队在南京、蚌埠、开封、郑州、西安、汉口等地巡回义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队伍几经辗转到达延安,成为当时沦陷区及大后方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艺团体。
1937年11月,上海、南京、杭州相继沦陷,浙江省政府南迁至金华,文化人也纷纷随之南下。夏野士无奈只得返回家乡——平阳县山门,参加了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兼任校长,何畏(黄先河)任副校长,夏野士和林夫(木刻家)、连珍、梅康等一起负责文字宣传、墙报工作,参加学校的温籍青年有鲁林杰(林斤澜,著名作家)、谷玉叶、麻文芳、李碧兰、徐鎏、周承栋等戏剧工作者,对抗战时期温州戏剧运动做出积极贡献,影响深远。1938年5月,夏野士因抗日宣传工作出色,担任永嘉县抗日自卫会创办的半月刊《先锋》社主编,前后共推出八期,收录了大量当时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剧目和讯息。
1937年7月至1941年,夏野士共创作了独幕剧《保卫卢沟桥》《复仇》《守住我们的家乡》(代表作)《我们不受压迫与利用》《我们是胜利了》《九一八的晚上》《夜半》《海的怒潮》《除奸》,独幕讽刺剧《希望》(被国民党列为禁演剧目之一),报告剧《怒吼的村庄》等。在此期间,夏野士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和国防戏剧运动的文章、通讯和特写,有《写在后面》《话剧在内地的趋势》《纪念我们自己的戏剧节》《纪念戏剧节告永嘉戏剧工作者书》等。
独幕剧本《守住我们的家乡》作为《游击》半月刊社游击丛书之一,于1938年9月由永嘉游击文化社出版。1939年12月上海剧友社以同名戏剧集出版,内收丁玲、塞克、保罗等独幕话剧10篇。他的《保卫卢沟桥》《复仇》《守住我们的家乡》等剧,曾分别发表在上海的《群众新闻》《大公报》和由丁玲、舒群主编出版的《战地》半月刊等报刊上。成名作《守住我们的家乡》于1938年夏,由上海小小流动剧团在温州进行救亡宣传演剧活动期间(为期四个月),首演于温州五马街的中央大戏院(现为大众电影院),该剧还在温州、台州一带城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执教不忘话剧
“文革”遭受迫害
1938年秋,夏野士应聘赴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东山中学任教,和林框、贺鸣声、方正中、丁介土、应普汉、张燕等人组织成立“春野救亡剧社”,聘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林秋富任导演,借中山路美卫服装店三楼为社址,吸收了当地5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剧社。他和剧社其他同志一起,继续以话剧为工具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把抗日的火种深深地撒在台州人民心中。
1944年6月23日,“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温州实验中学前身)获准创办。1946年,夏野士应校长陈纪方聘,担任地理老师,他除授课外,不忘戏剧活动,为建华中学校庆创作和排演校园喜剧《学校小景》,组建了“建华剧团”,指导公演剧目《夜半歌声》等,使得建华中学声誉大震,确立了学校在市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1949年解放初期,夏野士在上海市立吴淞中学任教,1954年任地理教研组组长。1963年至1965年期间,因教学成绩突出,在上海华东师大附中示范讲学,培训师资,为上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夏野士胞妹夏云,受哥哥影响,早年也出外投身革命,化名李炜,后和中共地下党员张毕来结为伉俪。1938年前后,夫妇二人在金华协助台湾同胞,组织成立台湾抗日义勇队,张毕来任秘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台湾先锋》月刊主编,夏云任台湾少年团指导员。张毕来后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民盟宣传部部长、民盟中央常委。
文化大革命期间,夏野士因解放前失去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脱党)遭受迫害,关了两年的牛棚,后家人找到“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领导、同事黄先河(解放后任温州地区专署专员、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证明,方才恢复党籍。1975年离休后,定居北京,平日里由女儿夏新阳照顾。1990年2月17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骨灰由子孙带回。夫人陈氏因思念亡夫,把骨灰盒放置床头,同枕共眠十多年,直到2004年过世,子孙方把二人骨灰同穴合葬在金乡夏家祖坟。
254969084其他新闻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民族歌曲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