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汉江》第一集 源远流长(解说词)

发布时间:2015-11-02 发布人:anxin

《汉江》第一集 源远流长(解说词) ■ 引子 【解说】 地球,45亿年周而复始,这是它第一次在同一时间承载如此多的人口70亿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类共同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在人类的家园中,生活着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共有7个民族的人口超过了1亿
《汉江》第一集 源远流长(解说词)
■ 引子
 
【解说】
 
地球,45亿年周而复始,这是它第一次在同一时间承载如此多的人口——70亿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类共同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在人类的家园中,生活着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共有7个民族的人口超过了1亿。日本人以1.2亿的总数排名第七,巴西人有1.3亿,欧洲最大的民族——俄罗斯人约有1.45亿,来自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孟加拉人,人口大约是1.65亿,由各种移民后裔所组成的美利坚人有1.85亿,印度斯坦人排名第二,人数为2.1亿。
 
而根据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公报,汉族的人口总数已达到12.26亿,超过了以上六个民族的总合,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那么,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族群,这个以“汉”作为名称的人类群体,他们共享的这个“汉”字究竟源自何处呢?
 
单元一 大河伊始
 
【解说】
 
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江边,与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并称为“长江三大庙”,它就是著名的汉口龙王庙。1931年,肆虐的洪水曾把汉口浸泡了两个多月,也由此留下了“大水淹了龙王庙”这样一句街知巷闻的俗语。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1368年到1398年间,正是在这个时期,汉江汇入长江的入江口由之前的纷繁众多逐渐集中到了如今龙王庙旁的这个位置,因为岸陡水急,古人在这里修建了龙王庙以祈福消灾,汉口之名也由此得来。
 
【采访】
 
何祚欢 评书艺术家
 
汉水由众流归江,变成了众流归一,就是由一些小的缺口,入江口,集中到了龟山以北的这个方向来入长江。
 
【解说】
 
就在龙王庙脚下紧挨江边的位置,矗立着一方石碑,石碑上镌刻着“江汉朝宗”。这四个字出自《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指的就是汉江汇入长江之后一起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诗经》里面讲“江汉汤汤,江汉浮浮”,江和汉并提的时候呢,就是指汉水和长江一样都是盛大、浩荡、美妙的河流。
 
黄丽峰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整个汉江给你一个全景式的开阔、壮观情境。
 
【解说】
 
汉江又称汉水,在古代也被称为沔水,它发源于陕西汉中,到湖北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由丹江口到湖北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公里;由钟祥到汉口为下游,流经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曲折,长约382公里,最终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是当今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
 
有别于我们熟悉的长江和黄河,这条静卧在中国中部大地上的汉江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沉静、温婉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如慈母般静静哺育着沿岸的子民,历经沧桑,波澜不惊。
 
【采访】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黄河呀,每年都要泛滥。这位母亲河,我们比作母亲的话,她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了,儿女不要了,冲走了。而汉水没有这样的记载。汉水一直是安安静静的,温柔宽厚的,贤良礼让的,爱护着两岸的子女,中华民族的子女。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黄河文明的话,它也给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感觉,这是黄河文明。那么长江文明呢?我们往往说的“惟见长江天际流”,说“大江东去”。那就是说它是一种澎湃、浩荡。但是汉水,我想形容它的叫“沧浪之水”。 那么“沧浪”是什么呢?非常有意思,沧浪,它一个是浩荡,不浩荡不足以有沧浪;第二,它又兼济天下。而且沧浪它还有,就是“惯看春月秋风”“坐看云起云落”,我什么风浪都经过了,所以就“曾经沧海”。
 
【解说】
 
对比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中“九州导山导水示意图”和北宋沈括所作的《禹迹图》,不难发现,黄河与长江的河道都与如今所见并不相同,中途几经改道。唯有汉江,在这两幅古地图上与今天的地图绘制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在这些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汉江是最早成形的一条大河。
 
单元二 源头之谜
 
【解说】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项名为“上刀山”的传统民俗表演,这些正在徒手攀上利刃的汉子来自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羌族。在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羌”是唯一的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原名“宁羌”,自古就是羌族的聚居地,如今,这里生活着古代百余羌族支系中保留着最传统文化的一支。
 
羌族和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因为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是羌族人,更因为羌族所居住的区域大多是江河的源头或上游地区,据《尚书·禹贡》中“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这八个字的记载,汉江的源头就在宁强的嶓冢山。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楚辞》里有这样一句:“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嶓冢是汉水的发源地嶓冢山。
 
【解说】
 
嶓冢山位于宁强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循着清澈的溪水逆流而上,在绝壁千仞的悬崖半腰有一个石牛洞,传说中随大禹治水的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从此奔涌而出的滔滔洪水,并化身为这块状如卧牛的钟乳石,守护着一方安宁。
 
石牛之下,一线清泉淙淙流淌,如此细微、如此恬静,这里,就是汉江的源头。在石牛的背上,八个人为刻出的文字依稀可辨,传说中这是大禹表彰石牛勒石记功留下的。千百年来,这八个状如蝌蚪的文字却一直没有人能够读懂,这,或许又是一道文明的密码。
 
汉江虽然是我们最早认识的一条生命之水,可是,关于它的源头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就在距离宁强县城13公里的川陕交界的山谷中,有另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它的名字叫玉带河。顺玉带河而上是一道美丽的瀑布,瀑布边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汉江源”三个大字。那么,究竟哪里才是汉江的源头呢?
 
【采访】
 
孙启祥 汉中市档案局局长
 
现在的玉带河流域更远、水量更大。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认定今天玉带河的上游朱家河是汉水的源头。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现代呢我们有了比较理想的手段,我们可以去测这个河流它的长度,我们可以根据它周围的这个地形,甚至我们有计算机,叫做DEM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就找着哪个地方呢,它拉出来的水流更多,更长,那么我们古人呢,他是不清楚的,古人一般的,我们向一个方向走,走到这个地方以后发现这里有河了,然后呢,再走就是小溪啦,那小溪走到头了,它下游就是这个河,那它上游就定为这个源头。
 
【解说】
 
事实上,还有很多人认为汉江应该是一条多源的江河,无论是玉带河还是出自嶓冢山的漾水,当它们从深山中汇集了涓涓细流,并流过了被称为“汉江第一城”的宁强之后,便开始了以汉江的身份所展开的千里流淌。从这里起步,汉江由西北流向东南,穿过秦岭南麓的高山峡谷,流经南襄盆地的起伏回环,滋润着江汉平原的千里沃野,孕育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采访】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会长
 
它起到了把黄河流域的文明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连贯起来的作用。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因此孟子就在他的《滕文公下》里面讲“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那么之所以这样讲呢,也就是说江淮河汉流域,使华夏族融接成一个文化民族的摇篮,或者说熔铸成一个文化民族的一个载体。
 
常修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人体的话,横的是肋骨,纵的是脊梁。那么汉江就构成了中国的这个民族精神的一个水脊梁。
 
单元三 生命奇迹
 
【解说】
 
每当日暮,这些白色的身影就会三五成群越过水面、掠过树梢,从四面八方投向它们栖身的树林。它们在空中每一次优雅地展开双翅,隐藏在白色羽翼下的一抹橙红就会跃然而出,在天际余光的辉映下显出一份独特的典雅。
 
这种美丽的生灵叫做朱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因为它的优雅和美丽,又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生态的破坏加重,导致对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朱鹮日渐稀少,专家们甚至一度认为,这种美丽而珍稀的鸟类已经灭绝。一直到1981年,人们才又一次在汉江边的陕西洋县发现了朱鹮的身影。
 
【采访】
 
庆保平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在1981年4月的时候,在洋县找到,也就是两个家庭,四只成鸟三只幼鸟。当时这个消息一宣布,引起了非常大的一个轰动。
 
【解说】
 
朱鹮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它们喜欢水量充足而又安静的地区,在它们觅食的农田中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洋县及其周边地区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成为朱鹮的生存净土。
 
【采访】
 
庆保平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它在汉中,在洋县能够生存下来,主要是汉江从这过,它有4条支流,丰富了水生生物资源,使它有足够的食物。
 
徐世球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
 
汉江流域,特别是汉江的中上游,环境条件都还是挺好的,所以很多动植物它会选择在这儿生存繁衍。
 
【解说】
 
洋县所处的汉中盆地北部是秦岭,它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西太平洋吹来的暖流,顺山势上升,水汽随着空气温度的下降逐渐冷凝,形成充沛的降雨。再加上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天地间最慷慨的馈赠造就了这一地区生态类型上的多样性。
 
【采访】
 
霍科科 陕西理工学院教授
 
秦岭大约有植物3000多种,动物当中的两栖类动物,也就是我们通常叫的青蛙,大约有60多种;爬行动物,也就是我们通常叫的蛇,有20多种;鸟类有470多种,哺乳动物有130多种。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为什么秦岭南坡的这个生物多样性会丰富,这就是秦岭的一个功劳了,它阻挡了北方的那个寒冷的气团南下,那么使这地方保持了温和湿。
 
【解说】
 
正是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汉江的上游地区还生活着金丝猴、野生大熊猫和羚牛等珍稀动物。因而,这里被人们视为“地球最后的净土”,一片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奇土地。
 
【采访】
 
冯小波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
 
人类,包括现在生活的人类,包括以前的古人,包括新时期或旧时期的古人类,对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的开发,没有别的流域过分,所以它保存了很原始的生活方式。
 
【解说】
 
其实,汉江流域所创造的生命奇迹并不仅止于朱鹮的发现,如果我们把目光回溯到几十万年前、几千万年前甚至是几亿年前,这片土地所创造的生命奇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解说】
 
这是汉江源头宁强深山中的一个采石场,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不同,这里的工作进行得细致认真,甚至有些小心翼翼,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石头确实与众不同。
 
这些沉睡的精灵是海底生物历经数亿年地壳运动、地热煎熬、高温高压而形成的化石。除了宁强,在整个汉江上游地区都发现过大量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也就是说,远在几亿年前,汉江上游地区就已经成为生命的乐园。
 
【采访】
 
徐世球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
 
这里边包括了珊瑚化石,三叶虫化石、海百合化石,还有一种笔石的化石,非常的丰富,反映了据现在四亿三千万年前后,汉江的源头,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
 
【解说】
 
大约一亿九千万年前,秦岭地区开始快速上升,海水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海底的精灵们,被定格在汉中盆地的山体岩石中,最终成为记录生命奇迹的亿年灵物。而它们曾经的家园将成为另一批生命的乐土。
 
1992年,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河南西峡的群山中,他们都是专业的地质考古队员,在这里寻找的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石胆”的东西。这种椭圆形的石头,在西峡很常见,当地村民们把它当作药物或者就直接用它来建房、垒屋、垫猪圈。
 
【采访】
 
谢洪亮 西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上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这些东西,当时老百姓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王文超 西峡县阳城镇刘营村委会副主任
 
当时都不认识,都不知道是什么,哐哐都砸了。光说是“石胆”、“石胆”,不知道是啥。
 
【解说】
 
地质队员在西峡的发现相当惊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石胆”的石头,竟然就是恐龙蛋化石。
 
【采访】
 
谢洪亮 西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在那个坡的上面,有好多圆的一圈,现在我们看就是这个恐龙蛋自然风化掉,上半部分已经自然剥落掉以后,就留下那个蛋壳那个一圈。
 
王文超 西峡县阳城镇刘营村委会副主任
 
那多呀,浮土里踢踢都是,现铲铲都出来了。
 
【解说】
 
西峡发现恐龙蛋化石的消息经媒体刊发后引起了学界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保护性的挖掘工作。此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总量不超过500枚,而在这个方圆不过5公里的弹丸之地,人们竟然发现了二十几个种类的恐龙蛋化石,数量甚至超过了十万枚。
 
【采访】
 
谢洪亮 西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巨型长形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还有戈壁棱柱形蛋,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像这些,证明当时在这儿,恐龙生活的品种、种类非常的丰富。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在我们河南的西峡县,这些地方都是当时恐龙生存比较理想的地方。地上有走的,水里边有游的,天上还有飞的,都是恐龙的不断进化的结果。
 
【解说】
 
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恐龙蛋化石在当地的埋藏囊括了整个西峡县东西南北共约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紧接着,在湖北省郧县青龙山和郧西县,有更大数量的恐龙蛋化石群重见天日,而在丹江口市也同时出土了恐龙骨骼化石。一时间,全球考古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汉江流域。
 
【采访】
 
柳长毅 陨县原县委书记
 
青龙山就在汉江边上。这一片山,就是恐龙蛋堆积而成的,据专家考证以后,大概压了至少是7层恐龙蛋,7个层面的恐龙蛋,而且,既有蛋又有龙,龙蛋共存共生的地方,在全世界也罕见。
 
【解说】
 
如今,在西峡县发掘恐龙蛋化石群的原址上修建的西峡恐龙园内,我们仍能看到裸露在外的大量恐龙蛋化石,面对如此众多的化石,我们不难想见,在恐龙统治世界长达1亿多年的时间里,汉江流域这片青山绿水中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这是壮观、辉煌的生命奇迹出现的地方,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断,只要是能够适应大量恐龙繁衍生息的土地就一定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6500万年前的突然变故让恐龙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片土地又将开始一次新的生命奇迹的孕育。
 
单元四 人类始祖
 
【解说】
 
这是1988年1月11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一个黑皮肤的夏娃正把一个苹果递给亚当。文中介绍“我们共同拥有一个15万年前的非洲祖母,今天所有的人都是那个她的后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弥陀寺村开始了新的一天,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个汉江边默默无闻的平凡小山村,将和它所在的湖北郧县一起变得名动四方。
 
1989年5月18日,弥陀寺村学堂梁子上,郧县博物馆的王正华和郧西县文管所的屈胜民正随着当地村干部曹玉对这个小山村进行文物普查。当地村民们经常在劳作时从田间地头刨出一些骨骼化石,被人们称为“土龙骨”,甚至有人曾拿着“土龙骨”到供销社去卖点零花钱。
 
在曹玉的建议下,他们到曹玉家的田头找了一块没有挖过的土地开始尝试性挖掘。当他们用手铲一层层把上面的耕土清开,一个被考古工作者称为“盖子结核”的土块出现在众人面前。
 
【采访】
 
王正华 郧县博物馆原馆长 郧县人头盖骨发现者
 
牙床大于90度,清洗了之后上面还有牙,所以当时就怀疑它可能是猿人。
 
冯小波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
 
把标本包括照片拿到北京,给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贾兰坡院士看,贾兰坡院士是挖掘北京人遗址的主持者,他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件古人类化石。
 
柳长毅 郧县原县委书记
 
后来经过法国、日本、中国有关专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把它判断为是100万年,100万年前的,那就是属于直立人阶段。
 
【解说】
 
1990年,就在王正华他们发现的第一具头盖骨化石的旁边,考古人员又成功地发掘了第二具头骨化石。
 
如今,这两具头骨化石被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与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墓编钟等几件最珍贵的文物一起被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他们被正式命名为“郧县人”。
 
【采访】
 
冯小波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
 
一般情况下,古人类的脑容量是由小到大,到现在是1400毫升左右,郧县人的脑含量,我们把两个就平均计算了一下,可能是1125毫升左右。
 
胡勤 十堰市博物馆馆长
 
它既有直立人的基本特性又有智人的这种特性,所以它正好是从直立人演化到智人中间的最重要的环节。
 
【解说】
 
郧县人头骨的发现对人类的非洲起源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采访】
 
傅广典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咱们郧县这一带,汉江流域应该是现代人类的发祥地。
 
冯小波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
 
通过我们其他地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材料,也可以证明,非洲只是我们人类起源的一个地区。
 
傅广典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而且美国那个学者说的,我们觉得更玄乎一点。他说郧县人不仅是亚洲人的老祖宗,也是欧洲人的老祖宗。
 
【解说】
 
美国《发现》杂志将郧县人化石列入1992年世界50项重大科学发现成果之一。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研究室主任克里斯·斯特林格对媒体说,“这是在中国大陆至今发现显示直立人进化为较为进步的人种的最完整的标本”,“也许现代人是起源于非洲和中国吧。”
 
这片土地,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当“郧县夏娃”在汉江的臂弯中成长起来,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种也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播撒。
 
单元五 文明火种
 
【解说】
 
歌者吟唱的,是在汉江上游崇山峻岭之中世代相传的长篇史诗《黑暗传》,从盘古开天地一路唱去,歌词中出现的大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从女娲伏羲到尧、舜、禹,每一个都是华夏民族的先祖或英雄,而这些神话人物活动的地域恰恰就是《黑暗传》流传的汉江流域。
 
这种流光溢彩、或蓝或绿的石头叫做绿松石,它被视为“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世界上许多民族视它为神的礼物,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直到今天,尽管价格不菲,但绿松石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采访】
 
邵忠文 竹山县女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竹山县绿松石博物馆馆长
 
20年以前呢,绿松石还是一麻袋多少钱,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10年以前呢慢慢地成了1克多少钱;现在呢,高档的绿松石,那就是几千块钱1克。我们现在出口的,最最高档的达到200美金1克拉。
 
【解说】
 
湖北省竹山县是全球最大的绿松石产地,在当地人看来,上天之所以对他们如此厚爱,是因为远古的时候这里曾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故事——女娲补天。如今备受追捧的绿松石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五色石。
 
【采访】
 
邵忠文 竹山县女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竹山县绿松石博物馆馆长
 
《康熙字典》上记载的有一个“娲”字的注解,“娲”字注解上面写得非常清楚,“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炼石补天处”。原来的名字叫郧阳,现在叫十堰市。
 
【解说】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女娲不仅炼石补天,而且还抟土造人、制订音律等等。而所有这些功绩也都和补天一样,发生在汉江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片土地,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地。
 
【解说】
 
有人把北纬三十度线称为地球的“脐带”,这是因为许多古老的文明正是沿着这条纬线,开始了自己跨越千年的文明历程。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十几个城邦,由此进入了早期的国家状态,古巴比伦文明应运而生;尼罗河三角洲一带,也因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成为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粮仓”,缔造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汉江,正好处在这条黄金文明线上,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炎帝部落就分布在这里。
 
【采访】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这个旧大陆的文明,基本上是分布在这个北半球,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大河文明,那么我们看呢,基本上是在这个北纬40度线到北回归线之间。
 
【解说】
 
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本起烈山,故称烈山氏,亦曰厉山氏。”今天湖北随州烈山上的这个山洞据说就是炎帝出生的地方。
 
炎帝是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传说中他发明了医术,制订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他发明了农耕技术。
 
【采访】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是中华民族的祖神之一,是中国古代发展农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炎帝的这个传说,可能相对于女娲的传说,它的实的成分就更多一些。它基本上可以作为我们的历史来看待。那么到了神农的时候,事实上有关神农的传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找到相应的一些印证。
 
【解说】
 
公元前2700年,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战胜了生活在汉江流域的炎帝部落,两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灭掉了蚩尤部落,由此,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这就是华夏民族的主体,中华大地上也从此开始出现了国家雏形。
 
数千年前那场席卷了神州大地的部落征伐早已退隐在历史的天幕之中,留给后人的只有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无数黑头发黄皮肤的后世子民,都会从五洲四海汇聚到汉江边,祭祀他们共同的祖先。
 
单元六 以汉之名
 
【解说】
 
公元前206年,年届五十的刘邦满怀忧愤来到了这座行宫。虽然他第一个进入了秦都咸阳,但项羽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立他为“关中王”,而是改封为“汉王”,领地也从肥沃的关中平原变成了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汉中盆地。
 
【采访】
 
张帆 北京大学教授
 
他(项羽),对刘邦还是有一些疑忌之心,不想让他在这个秦地称王,就把他放到汉中。
 
【解说】
 
受封之后,刘邦本不想到汉中,但谋士萧何的一番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院长
 
萧何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上应天汉,下得人利。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其实他是只搞了三个多月他就打出来了,你想那个地方用三个多月就打出来,就是这个地方的粮食吃不完,在这个地方,军队什么的一下子就喘过气来了,三个月就出来反攻,这是叫项羽措手不及的。
 
【解说】
 
就在汉江之滨,刘邦厉兵秣马筑坛拜将,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在垓下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他没有忘记萧何曾经的劝说,没有忘记助自己问鼎天下的这片龙兴之地,刘邦把国号定为“汉”。
 
【采访】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邦曾经被封为汉王,所以“汉”的这个字的源头大家看看汉字带一个水,实际上它指的就是这条(汉)水。这条水实际上是流向天下的水,也是凝聚天下的水,也是后来形成汪洋大水的那个大汉之水。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这是他的发迹之地。所以他建立的朝代,他就是延续他的发迹之地,那么也值得纪念,叫汉朝。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它的重量有多大,从这个大汉王朝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来。
 
【解说】
 
在刘邦建立的西汉统治中国214年之后,王莽篡位,但仅仅过了15年,同样是来自汉江流域的另一位皇帝便结束了王莽带来的混乱,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这个皇帝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而他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沿用了“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采访】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这个汉朝的“汉”的名字,太有意义了。它就是成为我们大汉王朝四个多世纪,大汉王朝,奠定了我们的国家基础、民族基础,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它北跨大漠,南到珠江流域,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西域。这样一个大帝国统治几百年,在周围地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解说】
 
从汉江流域崛起的两汉政权,成为历史上唯一可以与后来的大唐王朝并驾齐驱的帝国。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先秦华夏多元文化向汉民族统一文化过渡并定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华夏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被汉文化所替代,而汉人、汉字、汉语、汉族等称谓,也随着汉朝的强盛而名播四方并沿用至今。
 
【采访】
 
徐少华 武汉大学教授
 
有了汉水才有汉中,有汉中才有汉王,有汉王才有汉朝。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因为有了汉朝,那么汉民族,那么汉朝的这帮人就叫汉民族,有了汉民族,汉民族说的话就叫汉语,那么他们书写起来的文字,称汉字。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所以汉朝是第一次中华民族实现的一个大一统的,又延续长时间的这样一个大帝国;又是一个更多地向周围地区文化辐射发生影响的大帝国。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地方所形成的文化称为汉文化。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有哪个地名,哪个水域的名字,或者什么名字,能够就是一个民族的这个名字的这个形成的这样的一个基础,不是很多的。
 
结尾
 
【解说】
 
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于天上银河的浪漫想象。在我们的先辈眼中,银河是与大地相连的,连接它的是一条地上河流,这条河流就在中国,这条河流就是汉江。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