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情思
发布时间:2014-08-01 发布人:春会
盛夏的一天,我与几个文友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城敦煌,在敦煌的几天里,除了赫赫有名的莫高窟、鸣沙山外,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鸣沙湖边的几棵左公柳。 我来到一棵比较大的左公柳树旁,细细地观察这棵两个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粗大的垂杨柳虽然皮爆体裂,
盛夏的一天,我与几个文友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城敦煌,在敦煌的几天里,除了赫赫有名的莫高窟、鸣沙山外,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鸣沙湖边的几棵左公柳。
我来到一棵比较大的左公柳树旁,细细地观察这棵两个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粗大的垂杨柳虽然皮爆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显示了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我站在这棵左公柳树下,脑海里来了个时空穿越,耳边响起了左宗棠部下杨昌浚将军的名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公柳因清朝名臣左宗棠率六万湖湘子弟收复新疆,途经大西北时,沿途种下的柳树而得名,人们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环保功臣,将这些柳树尊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十九世纪下半年,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的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严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六万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吾人认为左公大力种植柳树,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左宗棠的绿色情节也远远不只是沿途栽植柳树。他的雄心壮志是想要让大西北贫瘠的土地披上绿装,史料记载: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狠抓植树造林,他的《楚军营制》(楚军即湘军)规定“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你看,他实行的是严格的责任制。左公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房旁边是否种了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官兵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他从江南带去了几百株桑树,在军部驻地酒泉试种,成功后立即推广,一时甘肃、陕西、宁夏等许多地方种桑养蚕成风,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的丝纺织工业发展。他还十分注重城镇绿化建设,美化环境,听说外国有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的让公众随便出入的“公园”,便下令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不少大小官员也效仿左公,城镇绿地面积越来越多。由于左宗棠纪律严明,身先垂范,大西北生态建设卓有成效。左宗棠于1866年9月奉调陕甘总督,1867年6月入陕,到1880年12月奉旨离开,在西北十多年,由当时他入西北时“土地荒芜,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最贫瘠的土地上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和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绿洲。这对夕阳西下的大清帝国来说,也是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风景。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垂杨柳的吟咏可谓是絮絮喋喋,自然杰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诗人情怀,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国风情风物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中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诗句虽然没有细致的外貌描写,也没有渲染浓重的色彩,但却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
“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现了仁人志士的干云豪情。清朝大将杨昌浚本不是一个诗人,但他为左公心忧天下,敢于担当,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的壮举所感动;他也为左公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不朽功勋所折服。灵感一动,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虽不是诗人,但就凭他这一首诗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西汉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描述大西北的绿色与春天的文学作品中,都感叹道“春风不度玉门关。”自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大西北种柳种绿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人们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乃实至名归也。我轻抚身旁的这棵“左公柳”,尽管她好像一个历经风雨、饱经苍霜的白发老人,满脸皱纹,却神采奕奕,仿佛在向后人说:祖先留下来的疆土一寸也不能丢失,一寸也不能糟蹋。
散文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