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
发布时间:2015-11-07 发布人:zgycgc
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20世纪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者,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尤其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跃。1914
卓别林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20世纪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者,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尤其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跃。1914年2月7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他与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
人物简介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英语:Sir Charles Spencer 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是一位英国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导演,尤其在好莱坞电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跃。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与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并称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人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出演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生平经历
折叠童年时期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卓别林随他们的母亲生活。1896年他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当时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跟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他的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母亲在好莱坞逝世。因父亲在37岁时早逝,母亲又患神经病,年幼的卓别林被送进贫民孤儿学校。7年后,他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折叠舞台生涯
1894年卓别林五岁时在伦敦的一俱乐部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母亲嗓子突然沙哑)。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Fred Karno)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折叠移民美国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是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哑剧剧卓别林
卓别林
团进入美国的。当时卡尔诺哑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里分享一屋。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在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电影。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百万富翁。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来是个乞丐式的穷人。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时代》。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由于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机械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却失业了。这部影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凡尔杜先生
凡尔杜先生
忠心耿耿地干了二十年,受尽剥削,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后来,由于股票买卖陷于破产,妻子和儿子也在危机的旋涡中双双去世。他失去了“寄托”,在绝望之余他再次偶遇已经成为军火商妻子的拉塞妮,在一番交谈之后,他毅然自行投案。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林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准备到欧洲旅行半年。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一百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要拍些电影。”1953年初,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战的来临,使卓别林在美国的命运再度被改变。1963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电影节。1972年,他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特殊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林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
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Keystone(楔石电影公司)
——1914年
1914 Making a Living(谋生)
1914 Kid Auto Races at Venice (威尼斯儿童赛车记)
1914 Mabel's Strange Predicament (梅布尔的奇怪困境)
1914 A Thief Catcher (捉贼高手)
1914 Between Showers (阵雨之间)
1914 A Johnnie Film (拍摄强尼)
1914 Tango Tangles(探戈纷乱)
1914 His Favorite Pastime (他的消遣)
1914 Cruel, Cruel Love (残酷的爱情)
1914 The Star Boarder (明星寄宿者)
1914 Mabel at the Wheel (梅布尔赛车记)
1914 Twenty Minutes of Love (二十分钟的爱情)
1914 Caught in a Cabaret (在卡巴莱饭馆里)
1914 Caught in the Rain (遇雨)
1914 A Busy Day (忙碌的一天)
1914 The Fatal Mallet (致命的大头锤)
1914 Her Friend the Bandit(她的强盗朋友)
1914 The Knockout (决胜一击)
1914 Mabel's Busy Day (梅布尔的忙碌一天)
1914 Mabel's Married Life (梅布尔的婚后生活)
1914 Laughing Gas (笑气)
1914 The Property Man(道具员)
1914 The Face on the Bar Room Floor(酒吧地板上的肖像画)
1914 Recreation (娱乐)
1914 The Masquerader(假面舞会)
1914 His New Profession(他的新职业)
1914 The Rounders (酒鬼)
1914 The New Janitor(新看门人)
1914 Those Love Pangs (竞争调情者)
1914 Dough and Dynamite (面团与炸药)
1914 Gentlemen of Nerve(厚颜绅士)
1914 His Trysting Place (他的幽会场所)
1914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蒂莉的破损恋情)
1914 Getting Acquainted(公平交换)
1914 His Prehistoric Past (他的远古过去)
展开
Essanay(艾森奈电影公司)
——1915年-1916年
1915 His New Job(他的新工作)
1915 A Night Out(深夜外出)
1915 The champion(冠军)
1915 In The Park(在公园里)
1915 A Jitney Elopement(乘车逃婚记)
1915 The Tramp(流浪者)
1915 By the Sea(在海边)
1915 Work(工作)
1915 A Woman(一个女人)
1915 The Bank(银行)
1915 Shanghaied(诱骗)
1915 A Night in the show(演出之夜)
1916 Burlesque on Carmen(卡门的闹剧)
1916 Police(警察)
展开
Mutual(共同电影公司)
——1916年-1917年
1916 The Floorwalker(巡视员)
1916 The Fireman(消防队员)
1916 The Vagabond(漂泊者)
1916 One A.M.(一个上午)
1916 The Count(伯爵)
1916 The Pawnshop(当铺)
1916 Behind the Screen(幕后)
1916 The Rink(溜冰场)
1917 Easy Street(安乐街)
1917 The Cure(疗养)
1917 The Immigrant(移民)
1917 The Adventurer(冒险者)
First National(第一国家影片公司)
——1918年-1923年
1918 A Dog"s Life(狗的生涯)
1918 Shoulder Arms(枪上肩/夏尔洛从军记)
1918 The Bond(债券)
1919 Sunnyside(光明面/田园诗)
1919 A Day's Pleasure(一天中的快乐/快乐的一天)
1921 The Kid(小孩/寻子遇仙记/孤儿流浪记)
1921 The Idle Class(有闲阶级)
1922 Pay Day(发薪日)
1923 The Pilgrim(朝圣者)
United Artist(联美影片公司)
——1923年-1952年
1923 A Woman of Paris(巴黎一妇人)
1925 The Gold Rush(淘金记)
1928 The Circus(马戏团)
1931 City Lights(城市之光)
1936 Modern Times(摩登时代)
1940 The Great Dictator(大独裁者)
1946 Monsieur Verdoux(凡尔杜先生)
1952 Limelight(舞台生涯)
British Production(英国伦敦影片公司)
——1957年-1967年
1957 A King in New York(一个国王在纽约)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香港女伯爵)
折叠编辑本段获得荣誉
卓别林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在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被颁发卓别林先生
卓别林先生
时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卓别林本来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但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因他在“《马戏团》片中在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来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唯一的另一部获得特殊奖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后卓别林于1972年末为他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卓别林重返美国,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卓别林还为《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为《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在卓别林本人拍电影的时期里他对奥斯卡金像奖表示小看。他的儿子小查理写道卓别林开玩笑将他1929年获得的金像奖当作制门器使用,因此在30年代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人对他非常不满。
卓别林最后的两部电影是《纽约王》(1957年)和索菲亚·罗兰和马龙·白兰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们往往忽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他为他1952年与克莱尔·布卢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巴斯特·基顿也登场,这是这两位大喜剧家唯一的一次同时露面。由于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演,而这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逝世
[2]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沃韦中风逝世,享年88岁。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苏尔-沃韦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家人索钱。但是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死因:1977年12月24日,身体强健的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瑞士的韦微设鸡尾酒宴与亲友欢聚。酒席间,卓别林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后,家人及亲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还不能入睡,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不久就昏昏沉沉地睡了。深夜,家人发现卓别林“一睡不醒”。卓别林的遗体运回美国后,美国政府调动一些专家查其死因,都没有结果。后来,纽约市的著名生物化学家利伯和他的助手,对卓别林的死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大量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卓别林是死于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卓别林用一生叫我们远离战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在沃韦的卓别林纪念馆前有一座卓别林像。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上的卓别林像是这座像的复制品。
●卓别林除其它众多荣誉外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一颗星(由于1950和60年代对卓别林的政治倾向的批评直到1970年代他才获得这颗星)。1985年英国发行了一张纪念他的邮票。1994年美国也发行了一张邮票纪念他,这张邮票上卓别林的肖像是漫画家阿尔·赫施费尔德画的。
●1992年理查德·阿顿伯罗导演了按照卓别林的传记改编的电影《卓别林》,电影中罗伯特·唐尼饰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饰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别林的母亲)。
●2001年英国喜剧演员艾迪·伊扎德在《猫咪喵》中饰卓别林。
●从1960年代开始就一直有人将卓别林的电影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卓别林
卓别林
作比较。两人的电影在风格上相差很大。卓别林的电影非常强调情感,而基顿的电影则非常诙谐。卓别林在制片上非常传统,强调表演,而基顿则不断创新,非常大胆。从历史角度上来看卓别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顿)的先驱。除健康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外两人对对方均非常尊重。基顿将卓别林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导演。卓别林对基顿也非常赞赏,1928年他反对基顿参加米高梅公司,后来证明此举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专门为基顿写了一段情节,基顿是1915年以来卓别林的首位屏幕喜剧伙伴。
●有一次,某处举行模仿卓别林演技比赛,参加的人三四十人之多,卓别林自己也隐名参加,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别林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话!
●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0名。
●卓别林在美国成名后在美国出现了许多“最像卓别林的人”的比赛。鲍勃·霍普曾在一次这样的比赛中获第一,卓别林本人则在一场这样的比赛中失败。
●1930年代初卓别林与路易斯·布努埃尔是朋友。
●1954年5月,周恩来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特地宴请当时的英国外相艾登、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等人。当时,卓别林正遭受美国当局的迫害,在瑞士政治避难。接到中国的邀请,他愉快地按时赴会,受到周总理的特别关照。宴会上,周恩来与卓别林谈得非常热闹,卓别林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的茅台酒,幽默地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烈性酒,因为这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大笑起来,特地让人又拿来一瓶茅台赠送给他。卓别林得此珍贵礼物,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演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走路动作,引起阵阵笑声。卓别林表演完节目,又望着中国名厨师做的北京烤鸭,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又引来一阵笑声。周总理请他坐下尝尝烤鸭,卓别林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是不吃鸭肉的!”周恩来听了忙问根由,卓别林神情庄重地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中国主人信以为真,由衷地表示歉意。不料,卓别林又以独特的滑稽口吻改口道:“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宴请结束时,周恩来特意询问今晚的中国饭菜是否合他的胃口,卓别林竖起大拇指:“中国的烤鸭果然名不虚传,食味之好可以说举世无双!”主人正要发谦虚客套之词,卓别林却突然抢先风趣地说:“就是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没能让我吃够!”卓别林说罢有点儿不好意思。周总理善解人意,马上让工作人员把准备好的烤鸭拿来两只,亲手交到卓别林手中。卓别林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在2005年的“喜剧家的喜剧家”的大选中卓别林被同行选为最伟大的20名喜剧家之一。 卓别林终身是无神论者。宗教在他眼里只有被开玩笑的分。他有一次取笑说:“我愿意扮演耶稣,我最适合这个角色了因为我是一名喜剧演员。”
●卓别林晚年非常喜欢班尼·希尔的作品,希尔本人是卓别林作品的热衷者。1991年希尔受卓别林家人之邀访问卓别林的故居时发现卓别林收藏了许多他的录像带而大受感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关系
■埃德娜·普文斯(Edna Purviance)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于1918年中止。1918年末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直到1958年她逝世普文斯受雇于卓别林。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米尔德里德·哈里斯(Mildred Harris)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卓别林 漫画版
卓别林 漫画版
·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慌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死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卓别林称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艾拉·内吉姆瓦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宝拉·纳格瑞
1922到23年间卓别林与女演员宝拉·纳格瑞之间有过一段很公开的关系。纳格瑞当时刚刚从波兰到达好莱坞。这段时好时坏的关系在九个月后结束了。它有点像现代好莱坞影星的关系的前例。与他的其它关系相比卓别林与纳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开。
■丽泰·格雷
在准备拍摄《淘金记》时35岁的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格雷怀孕后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2009年02月24日)。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卓别林必须向格雷付当时纪录性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法庭记录被公布,其中含有许多隐私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卓别林的运动。卓别林的传记作者乔斯·米尔顿在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灵感来源。
■保利特·戈达德(Paulette Goddard)
从1932年到1940年卓别林与女演员保利特·戈达德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戈达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里住在保利特·戈达德在比佛利山庄的家里。卓别林“发现了”戈达德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戈达德拒绝阐明她与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戈达德与卓别林正式离婚,戈达德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琼·巴里(Joan Barry)
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卓别林想让巴里扮演一个主角,但是过了不久巴里就开始对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精神病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巴里称因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
此后不久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卓别林54岁,而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也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尤金和迈克尔和五个女儿杰拉丁、约瑟芬、简、维多利亚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别林逝世后乌娜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卓别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
其女儿维多利亚·卓别林现为著名马戏艺人,创立“隐形马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折叠联美公司
1919年卓别林与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和戴卫·沃克·格里卓别林 梅兰芳一生友谊
卓别林 梅兰芳一生友谊
菲思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联美公司。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利。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内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来纳特·金·科尔演唱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题歌也是他自己写的。
折叠大独裁者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并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战的前一年发表。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面目形状上的类似)希特勒的纳粹独裁者和一位受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的犹太理发师。酷爱电影的希特勒看了这部电影两次(希特勒个人的影院征求的影片的纪录尚存)。此外希特勒与卓别林的生日只差四天(希特勒出生于1889年4月20日)。
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倾向左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缓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国(加上他的影响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为一个外国侨民)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观点是非常极端、非常危险的。在大萧条前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的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的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与法律发生冲突。卓别林1930年代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爱国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第二战场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尔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评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发生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五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卓别林丧失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
折叠初探电影导演
1918年卓别林创建了他自己的好莱坞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自己的电影的艺术和经济上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使用这个独立性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价值和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涯》(1918年)和《发薪日》(1922年)。长的作品有《枪上肩/从军记》(1918年)和《朝圣者》(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无声电影经典,其中包括《小孩/寻子遇仙记》(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和《马戏团》(1928年)。
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还拍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转向有声电影。在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配音乐和声音效果。《城市之光》是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配得最完美的一部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束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一个国王在纽约》(1956-1957年)。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比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卓别林以此来帮助1930年代已经不习惯看无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无声电影中观众听不到对话。这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卫生间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奥威尔可能是受到卓别林电影中这个情节的启发。《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
折叠封爵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由此将他提升卓别林 剧照
卓别林 剧照
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因为他们怕这会影响到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关系,此外当时英国正在准备入侵苏伊士。
卓别林的独特装束诞生于1914年。当时有位导演麦克?塞纳特要拍一部喜剧片《威尼斯赛车记》,需要有一套看上去很滑稽的服装。卓别林根据导演的意思,在化妆间里,从一个胖子的身上借来裤子,从一个瘦子身上借来上衣。胡子是剪了别人的头发。礼帽是一个人父亲的。选了一个特大号的鞋,穿着不跟脚,就左右脚换穿,又摇着手仗,引起所有人的大笑。当时他就决定,以后不管演什么戏,都永远穿这套装束。
1938年10月,卓别林写成了以讽刺和揭露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剧本《独裁者》。第二年,当影片就要开拍时,派拉蒙电影公司的人说:理查德?哈定?戴维斯曾用“独裁者”写过一出闹剧,因此,这个剧名是他们的“专利”。
卓别林的代理人跟他们谈判,谈了几次都没有结果。于是他亲自去与他们协商。派拉蒙公司坚持:如果卓别林一定要“借用”《独裁者》这个名称,就必须付出25000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法律解决”。
卓别林灵机一动,在自己的片名前加上了个“大”字,变成为《大独裁者》。卓别林解释说:
“你们写的是一般的独裁者,而我写的是大独裁者,我们之间毫不相干。”派拉蒙公司的人听了,一个个哑口无言,只好打消了趁机“敲”卓别林一把的念头。
事后,卓别林对朋友们说:
“我多用了一个‘大’字,却省下25000美元,这可真是一字值万金了!”
一次,卓别林带着一笔巨款外出,在路上僻静处,他遇上了强盗。强盗拿着手枪逼他交出钱来,卓别林答应了以后,却提出恳求:“请你帮个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强盗便打了两枪。
“请你再在我的衣襟上打上两个洞吧。”强盗又打了两枪。
卓别林又央求道:“你朝我的裤脚上再开几枪吧。这样更真实,我更好交待了。”强盗不耐烦地朝裤腿连开几枪,但枪不响了--子弹打光了。
这时,卓别林迅猛地夺回钱包跳上自行车,飞也似地跑了。
有一次,卓别林从美国来到伦敦,不到3天就接到7.3万多封信。他请来6个打字员,经过几天的忙碌,终于将这些信件作了分类。
2.8万封来信向卓别林请求借款和援助,款项从20先令到1万英镑不等。
671人想跟卓别林攀亲戚。其中9个女人宣称是他的母亲,她们有根有据地叙卓别林 周恩来
卓别林 周恩来
述了卓别林小时候被人拐骗的经过;将近700人说是他的伯叔、姑婶和堂兄弟。写信者都请求喜剧大师慷慨解囊。
几千个女子倾诉她们的爱慕之情,有的约他相会,并且还附上了自己的相片。
发明家们、商人们、濒于破产的工业家们都要求他入股,学校请他做董事长,有人要把自己的亲生小孩送给他,说这将是卓别林事业的继承人,甚至还有一个人寄来一张当票,要95求卓别林把他祖母的假牙从当铺里赎出来,
“这真是一出喜剧!比我演的滑稽电影还要滑稽!”喜剧大师卓别林面对着7.3万封信件,感叹地说。
1954年4月,周恩来赴日内瓦出席一次国际会议。休会期间,他邀请在日内瓦的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
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我是不吃鸭的。”接着,他解释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的‘鸭子步’就是鸭子们教我的,为了感谢鸭子,从此我就不吃鸭子了。”
原创歌词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