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留美幼童
发布时间:2016-03-29 发布人:zghifi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在上海港,一艘轮船启锚。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泪惜别。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县城都没去过,现在却怀揣着强国梦,即将跨洋远行,目的地是美国旧金山他们就是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留美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在上海港,一艘轮船启锚。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幼童向码头上送行的亲人挥泪惜别。他们中的很多人连县城都没去过,现在却怀揣着强国梦,即将跨洋远行,目的地是美国旧金山……他们就是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1870年,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劝说下,曾国藩向清政府奏请派留学生赴美学习。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为副委员,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容闳
第一批留美幼童名额为30人,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标准是“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学习一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不料,招生工作进行了一年时间,仍然没有招满,容闳只好到与西方接触较多的香港及广东招生。公派留学,却几乎没有人报考,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也可见当时中国社会的闭塞程度。一位留美幼童回忆:“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
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招到了蔡绍基、邓士聪、容尚谦、谭耀勋、欧阳赓、梁敦彦、詹天佑等30名平民出身的幼童,中国留学史的大幕就此开启。出国之前,幼童家长们还必须签一份“具结”,保证如果幼童在美国发生意外的话,政府概不负责。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詹天佑父亲所立“具结”的样式和内容: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兴洪亲笔画押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詹天佑
此后,清政府还派遣了三批留美幼童,其中有唐绍仪、蔡廷干等人。到达美国后,幼童们被分配到美国家庭中生活,与美国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然,这些少年们初到异国他乡,最开始的习惯过程必然是非常痛苦的,但他们适应异域文化的能力非常强,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据幼童温秉忠1923年的回忆:
最初,幼童均穿长袍马褂,并且结着辫子,使美国人当他们是女孩。……为了减少困扰,数月以后,幼童向出洋肄业局委员呈准改穿美式服装。当时幼童平均不及15岁,对新生活适应很快,迅速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中国幼童们与一同食宿的美国家庭及中学、大学同学们,均建立了深厚之友谊。……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使幼童们久久铭感不忘。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1878年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
虽然清政府要求幼童们每周学习四书五经,但幼童们还是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剪辫子、穿西装、打棒球,有的还成了基督徒。这自然令清政府的保守官僚大为不满,视为大逆不道。当时的美国西部也开始了排华运动,于是1881年,清政府决定终止幼童们原定15年的留美计划,下令将他们撤回,导致四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完成了学业。在容闳的联络下,美国友人、耶鲁大学校长波特等人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信中称赞留美幼童: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六人
他们希望清政府能改弦易辙,让留美幼童们完成学业,但清政府没有同意。针对清政府强迫留美幼童提前回国一事,《纽约时报》评论道:
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而眼下中国政府还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他们已经学会了铁路建设知识,而大清国刚刚拆除了国内惟一一条铁路线。他们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而他们要把这些危险的学问念头带回一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那里。这个政权如此的复杂神秘,以至于他大多数高贵的臣民根本不知道这个政权的准确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部分留美幼童在归国前合影
留美幼童们回国后也没有什么海归的待遇,相反还受到歧视,遭受各种冷遇。1882年,幼童黄开甲写给美国巴特拉夫人的信,详细叙述了他们回国之初的遭遇:
“上岸前,我们幻想有热烈的欢迎在等待我们,也会有熟悉的人潮,还有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汹涌,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到中国‘海关监督’办事处,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行动真迟缓。我们还被暴露在惊奇、嘲笑的人群中,令人难堪。……为防我们逃脱,特由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格致书院’。……这所书院关闭十年,当你踏进门槛,立刻霉气扑鼻,夜间,潮气由地上砖缝中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
随后这批学生被安排到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局等处。詹天佑先是被分配到广州教英语,后来也进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差一点就赶上了中法马尾海战。经过多年的波折,詹天佑才终于得以学以致用,为中国近代的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1905年部分曾经的留美幼童合影
据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
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是除詹天佑之外,其中一些最为杰出的:
唐国安,第二批留美幼童,回国后曾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工作,后进入清政府担任外交工作。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成立后,担任第一任校长。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唐国安
唐绍仪,第三批留美幼童,回国后进入天津水师附设的洋务学堂读书,后为袁世凯赏识,成为清政府的大员。民国成立后,唐绍仪出任第一任国务总理。他的女婿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
大清留美幼童:平均出洋年龄只有12岁,他们的命运曲折离奇
唐绍仪
陈金揆,第四批留美幼童,回国后进入天津水师学堂学习,随后进入北洋舰队,为邓世昌所赏识。甲午战争中,担任“致远”舰帮带,与管带邓世昌一起壮烈殉国,年仅33岁。
zghifi其他新闻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文章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