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江阴李氏始于蒙元名将嘉那公考

发布时间:2016-03-31 发布人:zghifi

江阴李氏始于蒙元名将嘉那公考 李煜章 (江阴) 江阴李氏居住在青阳、华士、北漍,亦有散居全国各地或侨居国外的,约有两万人以上,这是自元朝700多年来繁衍生息形成的江阴李氏家族。其始祖是蒙元朝著名将领桓烈公,讳嘉那,又名家奴。据《江阴李氏宗谱》载
江阴李氏始于蒙元名将嘉那公考
 
李煜章 (江阴)
 
江阴李氏居住在青阳、华士、北漍,亦有散居全国各地或侨居国外的,约有两万人以上,这是自元朝700多年来繁衍生息形成的江阴李氏家族。其始祖是蒙元朝著名将领桓烈公,讳嘉那,又名家奴。据《江阴李氏宗谱》载,"嘉那公驻扎河间路。卒谥桓烈,谕葬河间宁津县西,墓有纪绩碑";"公的夫人月姬(原谱载‘越姬',是蒙汉语音译误),是元世祖皇帝姑,封河间郡一品夫人,子沾柯"。
 
桓烈公的建功年代及事迹,在砂山李氏宗谱中有这样的记载:"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立新蔡县,以呼察李嘉努(那)统所部兵戍之",考元史记有"戊戌(1238)立新蔡县,以忽察、李家奴统所部兵戍之",分析认为,虽然上述谱与史的记载存在戍兵年代的差异,及统兵人名字音同字异的问题,但其所表述的事迹经过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认,李嘉那和李家奴应为同一个人。由此推断,桓烈公的戍兵建功年代应在大蒙古国太宗十年之前,比砂山谱载时间要推前29年,印证"校公之辅元当起于世祖之前"《砂山谱》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创谱人李宣在《初纂宗谱序》中只载"始祖桓烈公",不载"嘉那"之名字,是疏忽还是有真它隐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猜想。今考元史得出结论,李嘉那史载无此名,把整部元史所有蒙元朝李姓将领共359人(数据来自元史辞典),全部列出与之对照"见底",无一有与李嘉那完全相同的名字。基本确认,桓烈公的真名就是李家奴,否则家谱中认定的元朝著名将领李嘉那与元史记载无缘,成为虚构的历史人物。从桓烈公的事迹记载中显示,他又是蒙元朝行元帅府元帅,佩金虎符,授于节制兵马权力。
 
至元十一年(1274)至十三年(1276),元朝发动平南宋战争。桓烈公后裔随元军南下,驻扎江阴、镇江地区(元初,江阴和镇江属一辖区),直到元亡前夕的80余年间,李氏连续三代都是江阴守将,为该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第一位李氏江阴守将,"二世讳沾柯(又名占哥),卒葬宁津父茔之昭,娶右丞相燕贴木儿之女","子四,伯察、伯华、伯滩、伯适"《李氏宗谱》。据《至顺镇江志》载:"李占哥,女直人,寿州等处招讨使,行江阴镇江安抚使司达鲁花赤,至元十二年(1275)三月至"。(注:女直:"辽、五代时称女真,到元朝时,因元人缘太祖铁木真讳女真,作女直"《元史辞典》),这一史料的发现,与砂山李氏宗谱载的"至元十三年,升为镇江路总管府,公(沾柯)之镇守约在其时"基本一致,只是"沾柯"与"占哥"两名字存在音同字异的问题,其实为同一个人;"这大抵元之习俗皆然,非特文献之不足也"《赤岸谱五述篇》。
 
第二位李氏江阴守将,三世讳伯察,又名八撒儿,沾柯长子,"卒谥庄肃公,葬江阴青阳。娶宋裔赵孟遹女,续娶伊氏。子二,长脱脱,次脱因"(《砂山谱》)。据江阴县志载,驻江阴元军"有守土官三员,一员上万户曰忽哩哈赤,正三品,传子脱脱,孙丑厮,佩三珠金牌;一员正万户曰李八撒儿,正三品,传子脱因,佩双珠金牌;一员副万户"。单从这段文字上去理解,忽哩哈赤应为一人,李八撒儿又为一人,然而这是一处误笔。蒙语极易被误会,编写这段历史的人,就误认为忽哩哈赤是一个人的名字,赤岸李氏也认为是人名,故其谱不载脱脱和丑厮;砂山乾隆续谱时,亦误认为是人名,故把伯察长子脱脱,因"县志所云忽哩哈赤子而削之"(《砂山谱》)。这一误会事关重大,把青阳、砂山李氏与赤岸李氏分割开了。现有以下两点说明:一是忽哩哈赤不是人名。忽哩哈赤"蒙语音译意为牧羊羔者。忽哩哈,意为羊羔,赤,犹言者。蒙元时期掌管放羊羔等放牧事宜者称忽哩哈赤"(《元史辞典》)。明成化年间族裔韦斋公说:"忽哩哈赤是庄肃公的赐号",这可说明忽哩哈赤就是李八撒儿。二是上述"忽哩哈赤传子脱脱、孙丑厮",是官方记载的李氏家族史。脱脱在砂山谱中是伯察长子,丑厮是脱脱子而又被历代确认为邵岐李氏支祖,因此,这砂山李氏宗谱中记载的历代李氏子孙亦可证实忽哩哈赤与李八撒儿为同一个人。上述两点分析的结果,将使青阳、砂山李氏与赤岸李氏在分割几百年后又重新"团圆"。
 
据考,在元朝中后期同时代有两个八撒儿,且都官居"万户",容易混淆误认。原赤岸李氏宗谱所载某些观点就有误认之虞。现分析如下:"今按元史,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秩正三品,条后八撒儿万户府、扎忽儿台万户府,万户云云,凡四万户则李八撒儿之称非讹其声也"(《赤岸谱》)。这是考元史之误解误认,猜其意,是在八撒儿这个名字上做的文章。今再查元史发现确有这四万户的记载,即"八撒儿万户府、扎忽儿台万户府、脱烈都万户府、和尚万户府",但没有发现有"凡四万户则李八撒儿之称非讹其声也"的记载,表明淮北蒙古军八撒儿不姓李。要避免误认,先要弄清驻江阴元军的称呼。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载,江阴驻军称"通事汉军上万户府。万户李八撒儿",这一记载也得到正德《姑苏志》的证实。由此分析可见,江阴通事汉军八撒儿与淮北蒙古军八撒儿是两个不同的人,前者姓李,驻地江阴许浦;后者姓"忽神氏,蒙古部人,驻地平阳"(《山右石刻》)。结论是,江阴通事汉军上万户府。万户李八撒儿才是真正要认的李氏三世伯察公。
 
第三位李氏江阴守将四世讳脱脱,伯察长子。脱脱的情况在砂山谱中记载很少,只有"奉召还京,荫归其弟脱因"一句,成为李氏历史上的一个谜,这是误载失载。考江阴县志得知,脱脱并没有"奉召还京",他一直在江阴,与其父同守江阴许浦等处。脱脱官居"昭勇大将军,通事汉军上万户府达鲁花赤"(明正德《江阴县志》),"江浙参政"(《玩斋集》)。脱脱将军的儿子丑厮,是元军名将。据《元王逢故将军歌》载,丑厮"官居昭勇大将军,镇江阴。至正十一年(1351),淮西乱,督军九江,取道安庆。宣让王遣使谕旨曰:安庆控江淮要冲,命侯就镇。前后出师凡二十九捷,侯连破之,翌日复大破之,轻舟追,侯中流矢卒","......卒赠都元帅"。
 
李氏四世讳脱因,伯察次子,与脱脱同为江阴地区守将,"卒赠明威将军,葬青阳邵岐,娶何氏"(《砂山谱》),子三,贴贴(嗣)、绂宝、刘宝。脱因公是元朝后期著名将领,"能文且武",因而得利皇帝青睐,下旨脱因出任"漕运万户府达鲁花赤"、"诏拜江浙行中书参政事"(《脱因公纪绩颂》)。"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张士诚攻破常熟州"(《纪隆平》),江浙行省丞相达帜帖木儿"有旨得便宜行事,升漕运万户脱因为参政,统领官军、民义、捍御境上"(《辍耕录》)。"元总兵参政脱因时守吴"(《姑苏志》),这是脱因临危受命的平江总兵。至正十六年春,脱因将军阵亡平江战场,为国尽忠,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将军。
 
至力"漕运万户"的脱因将军,尽管日理万机,但他仍不忘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元人陈基《夷白斋稿》载:"光福观音显应记,吴郡城西六十里,光福寿迎铜像,百官有司出郡西门,冒暑徒行。越十三日癸丑适为观之。江浙行中书右丞西域买术丁都水庸曰使文书,讷海道都漕运万户燕山脱因,平江路达鲁花赤"前往。
 
上述"漕运万户燕山脱因"句,漕运万户是官职,燕山是藉贯,脱因是名字。由此断定,脱因的祖籍在燕山。燕山,又称燕然山,"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北境燕山山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现在归属北京市延庆县。到如今,也就是这一段历史记载能证明李氏先祖的祖籍地,这是李氏宗谱史上收集到的最早最有说服力的记载。
 
又考李氏先世族属,结论是女真族。有两条依据为证:一是至顺《镇江志》所载的"李占哥女直人",是首次发现的由官方提供的重要依据;二是从赤岸李氏宗谱中找到了另一条重要依据即"又得宣德八年癸丑冬,博陵邵南状,十世祖廷辉云,其先女真人而寓吴","状不存于谱,而存于族人秘禄"(《赤岸谱五述篇》)。既然"女真人"之说出自李氏家庭秘录,那么其真实性不言而喻。于是赤岸族裔如一公也曾为此作过结论,李氏"盖蒙古由任版,女真由肇基也"(《五述篇》),其意即先祖在蒙元朝任职,族属应当为女真。可惜的是,此结论没有充分展开论证,也没有得到后人的认可。
 
随着女真族的认定,李氏的得姓也就迎刃而解了,即由女真族姓汉化而得李姓。据《轰耕录》载,女真族姓"浦察,汉姓曰李"。又据《元史辞典》载:"金亡后,内迁的蒲察氏改汉姓李。"又据,《辍耕录》载,当时"金人汉姓化很盛行",如"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中华姓氏通史》)。于是江阴李氏的得姓,以逻辑思维方法分析;既姓李,又是女真族,必定由"蒲察"对应汉化为李,否则,汉化不能成立。现在可以确认"我李氏得姓之祖者桓烈公也"(《赤岸谱五述篇》)。
 
史料表明,在蒙元朝160余年历史中,江阴李氏自始祖桓烈公"辅元兴朝"起,到元亡前夕,李氏先后6代12人在朝为官。他仍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其中多人血染沙场,为国献身,这是鲜见的一门官宦世家,国之忠臣良将。他们出生入死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已载入史册。李氏先祖功成名就,衍泽后人。明代江阴教谕朱逢掖说,李氏"先世立功于元,开国之初,封公者三世,可谓名阀之家"。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