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山西老陈醋
发布时间:2014-08-07 发布人:天上鸟儿
我家醋的消耗量很大,这是因为我每顿饭都离不开它的缘故。我对山西老陈醋情有独钟,这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那年,我刚赴山西省大同市工作,某日在火车站附近一饭馆吃面,见到一赶车的老汉把鞭子插在车把上,进来拿起饭桌上的一个瓶子闻了闻,放下,又闻闻另
我家醋的消耗量很大,这是因为我每顿饭都离不开它的缘故。我对山西老陈醋情有独钟,这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那年,我刚赴山西省大同市工作,某日在火车站附近一饭馆吃面,见到一赶车的老汉把鞭子插在车把上,进来拿起饭桌上的一个瓶子闻了闻,放下,又闻闻另一个,便一仰脖子喝了几口,然后扬长而去。这情景令我十分惊讶,没想到他居然喝醋!
我回到单身宿舍将自己的见闻告诉一位东北人,他说:“别大惊小怪,我原来滴醋不沾,现在也离不开醋了。”同屋另有两个山西人,别说是吃饺子面条,喝碗高粱米粥甚至白开水,都要倒醋。
数月后,我也开始被“醋化”。这儿的醋呈褐色,略带甜味,挺柔和的,远不是以前吃饺子所蘸的那种强酸醋。
单凭饺子面条,吃不了多少醋,因为每人月供才三斤白面。倒是饭馆、食堂的菜,不管单炒还是大锅,好多都跟醋关系密切,不是糖醋这个,就是醋熘那个。还有不少虽然不带“醋”字、却也有酸味的菜肴;至于凉拌菜,几乎无一不放醋。饭桌上可以不备酱油,但不能少了醋。
关于醋的传说,则更具创意。文革初期开批斗会,一女工发言,原话有句“走资派与某某某是一丘之貉,臭味相投”,她竟说成“醋味相投”,弄得台下的革命群众捂嘴偷笑,台上的走资派则憋不住直乐。会后,造反派头头儿批评该女工“由于你满脑子是醋,造成批判会极不严肃”。
至于“醋葫芦”之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当年我在大同时,听好多当地的老人(其中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过兵的)讲述过;而若干年后看杂志和电视剧,士兵腰间果然挂一葫芦(想必当时无密封容器),想喝就打开来一口,足见山西人对醋的深厚情谊。
其实真正的山西老陈醋,源地不在大同,而在太原,这是我调离大同十几年之后才得知的。
那年,我刚赴山西省大同市工作,某日在火车站附近一饭馆吃面,见到一赶车的老汉把鞭子插在车把上,进来拿起饭桌上的一个瓶子闻了闻,放下,又闻闻另一个,便一仰脖子喝了几口,然后扬长而去。这情景令我十分惊讶,没想到他居然喝醋!
我回到单身宿舍将自己的见闻告诉一位东北人,他说:“别大惊小怪,我原来滴醋不沾,现在也离不开醋了。”同屋另有两个山西人,别说是吃饺子面条,喝碗高粱米粥甚至白开水,都要倒醋。
数月后,我也开始被“醋化”。这儿的醋呈褐色,略带甜味,挺柔和的,远不是以前吃饺子所蘸的那种强酸醋。
单凭饺子面条,吃不了多少醋,因为每人月供才三斤白面。倒是饭馆、食堂的菜,不管单炒还是大锅,好多都跟醋关系密切,不是糖醋这个,就是醋熘那个。还有不少虽然不带“醋”字、却也有酸味的菜肴;至于凉拌菜,几乎无一不放醋。饭桌上可以不备酱油,但不能少了醋。
关于醋的传说,则更具创意。文革初期开批斗会,一女工发言,原话有句“走资派与某某某是一丘之貉,臭味相投”,她竟说成“醋味相投”,弄得台下的革命群众捂嘴偷笑,台上的走资派则憋不住直乐。会后,造反派头头儿批评该女工“由于你满脑子是醋,造成批判会极不严肃”。
至于“醋葫芦”之说,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当年我在大同时,听好多当地的老人(其中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过兵的)讲述过;而若干年后看杂志和电视剧,士兵腰间果然挂一葫芦(想必当时无密封容器),想喝就打开来一口,足见山西人对醋的深厚情谊。
其实真正的山西老陈醋,源地不在大同,而在太原,这是我调离大同十几年之后才得知的。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音乐资讯最受关注品牌
推荐阅读
热点资讯
最新加入的歌曲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