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科技奇妙共融 未来音乐将何去何从
12-08 3677580 歌词网基地
音乐与科技奇妙共融 未来音乐将何去何从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纵观音乐的发展历程,科技始终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自疫情发生以来,音乐与科技的结合被骤然加速。一个感性且浪漫,一个理性而严谨,两者充满强烈的反差,却又能奇妙共融。不久前,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2021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相继举办,音乐与科技的关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议题。音乐周报主办的“融合与超越——2021中国音乐科技应用论坛”,同样旨在邀请众多业内权威人士,共话音乐行业的发展前景:当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和新概念飞速涌现,未来的音乐将何去何从?
改变音乐传播 “元宇宙”初现端倪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京京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音乐产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以实体唱片业为主流的音乐产业发展期、以数字存储传播手段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时期、基于万物互联的音乐产业发展新时期。当下,处于第三阶段的音乐产业正在经历着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带来的深刻变革。
视听体验的改善最为直观。以国家大剧院为例,2020年8月,“华彩秋韵”系列线上演出首场音乐会实现了全球音乐会首次8K+5G直播,在8K超高清画面中,艺术家的每一缕发丝、每一滴汗珠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在听觉方面,国家大剧院采用了全景声录音、杜比全景声、双耳立体声及虚拟环绕声等领先技术,不断提升沉浸感。
汪京京说:“未来,随着5G网络的逐步完善与5G终端的加速普及,全场景生态下多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必将推动更多新场景体验的实现,全场景也将为音频的打开方式提供更多新的可能。”诗焓文化创始人兼CEO董露茜表示,爆火的“元宇宙”概念已经开始浸入音乐产业。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首次提及“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2018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构建了虚拟世界Oasis,首次向大众展现了关于元宇宙的具体想象。
尽管元宇宙仍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左鹏飞总结,沉浸式体验、虚拟化分身、强社交属性、稳定化系统是业界普遍认可的元宇宙的基本特征。董露茜认为,元宇宙与音乐行业的结合,催生了大量的线上虚拟演出。
“这些演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结合XR技术,更具沉浸感的直播演出;二是用到虚拟形象进行表演的虚拟演出。”董露茜为后者举例,游戏《堡垒之夜》已经和歌手特拉维斯·斯科特、爱莉安娜·格兰德合作,在游戏中运用虚拟形象举办演唱会,其中,爱莉安娜·格兰德的演唱会吸引了多达7800万玩家。贾斯汀·比伯近期也宣布将在虚拟演唱会平台上进行直播,他将使用动捕套装来控制虚拟形象,并在线上与歌迷们实时互动。
“我们可以看到,虚拟偶像和虚拟IP越来越多。”董露茜说。比如2020年,万像文化联合摩登天空成立的虚拟音乐艺人厂牌No Problem,官宣签约欧阳娜娜与次世文化共同打造虚拟乐队NAND。由此可以想见,未来,音乐将与游戏、影视等领域产生更多交集,进而深度重塑已有的音乐消费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中会不会有泡沫呢?”董露茜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最终谁能留下来,还是考验背后的公司是否真的在做内容。”
形塑音乐创作 作曲家受到AI挑战
在改变传播、体验、消费方式的同时,科技同样在影响着音乐的创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教授李小兵举例,建立在收音、录音技术进步基础上的3D音乐,就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可能。“传统的立体声是把两只音响放在前面,但两只音响不够表达所有的信息,它们无法充分还原在音乐厅中听交响乐的感受。在音乐厅里,我们能听到演奏的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甚至还有附近观众的呼吸声。”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音乐厅独特的“氛围”,传统的立体声无法将其全部捕捉。
能从四面八方收声的全景式录音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这种局限,3D音乐也将超越传统的立体声音乐,达到听觉上的全面升级。而除了为交响乐赋予三维立体声效,“不拘泥于从前面发声”的3D音乐可以通过后面、上面发声,“让各个维度、所有方向都参与到音乐的创作表达当中。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3D音乐可能会对传统的和声、配器产生影响。”
智能技术给作曲带来的变化,则是更加尖锐甚至带有争议的。李小兵介绍,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AI自动作曲系统。“在系统建立过程中,首先要对歌曲旋律、曲风、情感、歌词等歌曲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建立信息大数据库,然后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对应的模型,最后由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参数和歌词进行歌曲制作。”仅需23秒,系统就可以完成作曲、编曲、歌唱、混音,生成一首完整的歌曲作品,并达到一般作曲家的水平。
曾因写诗、绘画而引起大量关注的人工智能小冰,也在音乐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小冰实现了从灵感的触发、作词、作曲到最后输出的完整过程。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经过大量测试,认为小冰具有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的水平,为它颁发了毕业证书。”小冰公司COO兼人工智能创造力实验室负责人徐元春说,“小冰还成为了上海大剧院的特邀音乐制作人,创作了2020年演出季的开幕主题曲。”挑战同时还在别处,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的自动伴奏系统,可以像人一样配合演奏的清晰快慢。
“有些人会问,这是不是会淘汰一批人?有可能。”李小兵坦言,就像蒸汽机的出现取代了马车,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也有人继续追问,未来交响乐会不会灭亡?立足当下的人们,其实很难给出结论,更多的伦理和价值问题也需在探索中不断回答。网易云音乐副总裁丁博坚持认为,“AI是能让艺术家走一点捷径的工具,而不是代替人们创作。”诚然,平庸的创作者会被大浪淘沙,但顶级的音乐“包含了情绪、场景、历史阶段,这些都不是现在的AI技术可以理解的,人类接受艺术产品时甚至需要一些瑕疵。”这些瑕疵,往往带着人类独有的温度和真实,“创作者如果能和AI配合好,在产量、产能、灵感刺激上应该会有很好的输出。”
音乐额外赋值 摸不着的艺术如何更“实用”
自疫情发生以来,音乐的疗愈作用频频被提及。“音乐治疗是我们人工智能系重要的部门之一,下设音乐治疗教研室中心,已经有了接近30年的历史。”李小兵说,“目前,除了传统的音乐治疗,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还包括音乐人脑科学,科学地研究、构建一个更大的音乐治疗范围。大家已经找到了音乐记忆在脑部的某个位置的反应,那是很小的一个记忆点。我们希望搞清楚音乐的频率、音乐如何形成人的情绪,它对人脑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李小兵期待以此助力抑郁症、自闭症的治疗或者临终关怀,“第一步,我们想研究音乐对睡眠的影响。”
李小兵和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都提到了“乐”与“药”的关系:“乐”字的繁体字“樂”,加上草字头就是“藥”(药)字,他们也同时追溯了《黄帝内经》中用音乐产生疗效的说法。最近,北京中医药学会成立乐药健康专业委员会,卞留念担任会长。“让音乐治疗技术、通感技术、视听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结合中医和现代医疗技术,实现生理、物理、心理同步干预疗效,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达到的空前的成果。”卞留念介绍,目前团队开发了音乐体感衣,可以利用音乐的振动原理,通过手机APP接收身体穴位的反馈,未来这些发明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也能出现在社区、商场、办公场地等多样化的场所。
李小兵同时希望看到,科技发展能为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全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师资都很缺乏,特别是偏远地区,很多音乐老师都由体育老师、语文老师兼职。”如果音乐机器人能在表演、交互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这些‘数字人’就能成为音乐老师,为全国边远山区做一些事,这将是对中国美育教育的重大贡献。”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12-31各个版本《探清水河》,一更到五更完整歌词,建议收藏
-
01-04孤勇者歌词
-
02-11《这一路》歌词完整版
-
03-19如愿 歌词
-
08-21《你不要担心》中文谐音歌词
-
04-08周杰伦歌曲大全100首的汇总
-
02-25《The Calling》歌词及翻译
-
09-26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什么歌
-
03-31少年歌舞《听我说》歌词
-
06-04本草纲目歌词中文歌词
音频应用
中国原创歌词网广告
-
02-18原创歌词征集发布
-
02-16原创曲谱发布制作
-
02-06音乐-歌手-幕后发布推广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