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如果不”的无奈

发布时间:2015-09-08 发布人:gxyg

前几天中国国内微博上出现了如果不学,我想做个这样的句式,热议个人所学专业和梦想之间的差距: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如果不学生物,我想当个赛车手;如果不学MBA,我想做个糕点师 据说这个如果不体在80后群体中引起的反应尤为强烈。因为有些人当
前几天中国国内微博上出现了“如果不学××,我想做个××”这样的句式,热议个人所学专业和梦想之间的差距: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如果不学生物,我想当个赛车手;如果不学MBA,我想做个糕点师……
 
据说这个“如果不”体在“80后”群体中引起的反应尤为强烈。因为有些人当年填报的高考志愿好像和梦想没什么关系,似乎更多是为了达成父母心愿、为了就业,或者为了技巧性地进入“对”的大学。那句豪迈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现实中对很多人来说成了“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吐槽去吧”。
 
我忍不住想,这个“如果不”句式在西方学生之间会不会引起共鸣?我猜不会。首先,欧美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个人选择十分重视,录取时也极少有“调剂”、“服从分配”这样的概念,但入学后申请转专业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相比中国国内微博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填报志愿时“从未仔细想过自己的喜好”或“遵循父母意见”,欧美学生往往更能用实际行动将梦想最大程度地照进现实。每年的校园开放日,很大程度上是十七八岁的小鬼同父母对各大学进行综合考察的日子,他们不仅要了解学校教学水平、城市居住环境,还要仔细询问每个专业的课程,甚至有些学生会查看往届具体科目的考试试卷,以判断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合自己。
 
当然这并非说欧美学生都被梦想引路、生活浪漫如田园诗。他们也非常实际,北美学生尤其如此。记得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她坚决拒绝了一个波兰男孩的追求,因为那个男孩硕士毕业之后仍一心想成为英语界作家。“他足足有26岁了啊!而且英语根本不是他的母语!”我的朋友激动地挥动着胳膊以表达她的不可思议,“天呀,为什么这些欧洲男孩都在为所谓的梦想闲晃?在美国,如果一个男孩子22岁还没有具体人生规划的话,根本没有女孩会多看他一眼!”
 
但即便同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平衡,好像还是有点中西方差异。前一阵回国,堂哥和我讨论他儿子长大后应该学什么专业:医生?律师?还是金融?听到这经典的择业“老三样”,我反问小侄子他自己想长大后做什么。堂哥说,“他哪里知道?他才10岁啊!”我说:“对啊,这问题讨论尚早,那么难道从10岁就告诉他他以后就应该去做什么吗?”这种中国式家长的操心确实太早,想想看,社交媒体开发、地理认知学、生物数学、合成生物学等等都是10年前闻所未闻的科目,谁晓得10年后又是怎样的形势,难道家长真的有资格去引导孩子择业吗?
 
如果说欧美学生的思维模式是“梦想照进现实”,用“未来时”引导“现代时”的话,好像中国式家庭培育的模式是用家长“过去时”的经验映射到孩子“未来时”的择业观上。那就无怪乎“现代时”里就只剩下“如果不”的无奈了。(张悦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30日   第 08 版)
免费电话咨询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