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曾是岛内最潮娱乐 迁台民众借此发乡愁
发布时间:2015-09-08 发布人:gxyg
京剧舞台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见证了台湾地区的时代变迁。不少人以为京剧是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时南下的,其实早在清代,京剧就已在台湾地区开唱。到了日据时代,京剧在台湾更是繁华一时,全盛时期有40个戏班在全岛巡演。
在日本人眼皮下唱戏
据研究台湾戏剧发展史的岛内戏剧学者徐亚湘介绍,早在刘铭传时代,清廷赴台官员就从大陆引进京剧戏班演出,但并不普及。到了日据时代,京剧反倒借着商业剧场的演出兴盛起来。商人们请大陆戏班到淡水戏馆等知名剧场演出,“全盛时期岛内各地戏馆都有京剧可看,是风靡民间的娱乐生活”。
被称为岛内四大家族之一的辜家,日据时期由大家长辜显荣拍板,经营起了当时最著名的戏馆“台湾新舞台”。回忆起这一段,辜家第三代、目前是“新舞台”馆长的辜怀群说:“我祖父那个人很绝!怎么就在日本人的鼻子底下买了个戏馆,然后天天上演中华文化的戏,很大胆啊。” 根据统计,从1907年到1936年间,曾到台湾演出的上海京班就超过了40个,辜怀群介绍说,那时候每团的演员大约有五六十人,但每团的船上却载来两三百人,“那时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很多人怕根本上不了岛或回不去,都携家带口啊”。
后来这些赴台唱戏的演员有不少在台湾结婚、落户的,岛内于是有了本地的京班,也有民众开始学戏,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京剧在台发展的滥觞。与此同时,广播的兴起也是京剧繁盛的重要原因,《三国志》、《杨家将》等热门剧目的唱片随之热卖。
迁台民众借此发乡愁
国民党当局统治台湾地区后,京剧被赋予高度的政治色彩。1948年京剧名角顾正秋组团赴台演出,因大陆战火未歇,她从此留在台湾,成为岛内京剧发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台当局曾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京剧尊称为“国剧”,并在台军中组建剧团成立“国剧队”。在当时台湾三家公营电视台独大的时候,每家都会挤出黄金段播放“国剧”节目。台北市中华路的台军文艺中心,1957年启用时是京剧表演的专属场地,当时称作“国光戏院”,是少数安有冷气的戏院。
在那个“反攻大陆无望”的年代,京剧成了大陆迁台民众集体发泄乡愁的渠道。台湾话剧演员金士杰回忆说,他三叔金大源曾任教于复兴剧校,其他几位叔伯都是票友,他父亲也能哼唱几句。从小金士杰就被父亲用自行车载去看戏,“父亲一路上心情好,会唱上一段京剧,长大才知是《锁麟囊》,是一出描写人生际遇无常的经典戏”。金士杰笑言小时候一到剧场,锣鼓点一响就想打瞌睡,但长大后却在京剧剧本的基础上写出了话剧《荷珠新配》,打响了兰陵剧团的第一炮。
不只话剧,岛内相声也常以京剧为题材。台湾插画家李星瑶回忆,她十几岁时,全家人在电视机前看《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看到李立群唱《四郎探母》那段时,几个孩子都乐不可支,“一屋子笑得闹哄哄的,可是一回头,发现我爹静静坐在那里,不停抬手抹眼泪”。李星瑶说,当年她未经世事,只知道自小随军抵台的父亲思乡伤心,并不能完全体会他的心情。直到她旅居美国,经历离乡背井的生活,才感受到当时父亲的心痛。
除了大陆迁台人士,一些“台独”分子也被京剧吸引。“台独”大佬史明从小就在祖母身边耳濡目染爱上京剧,他始终保存着完整的京剧录音带,“不论在日本还是台湾地区,我都带着梅兰芳这些大明星唱的京剧录音带,这是我很重要的娱乐,但年轻人根本听不下去”。
近年来,岛内最具代表性的“国光剧团”开始走京剧新编之路,包括改编张爱玲的《金锁记》等,让传统京剧有了现代风貌。
24小时原创热线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
Copyright © 2011-2021 帝国资源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