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一个村庄的剪影》 聊城作家百篇散文留住美丽乡愁

2015-05-04 geci666

4月27日,散文集《一个村庄的剪影》研讨会在聊大文学院举行。这是该院首次为聊城作家举行作品研讨会。

  该书由聊城作家王西广所著,分为六辑,总计106篇散文,均取材于作者的家乡——临清青年办事处房村厂村,涉及这里的方方面面,包括地理风物、农事农具、旧物存档、村居杂记、黎民小传、虫鸟草木等。

  王西广说,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故园已经面目全非,许多事物不复存在,田园牧歌岁月已近末日。但这些消失的风物,废弃的旧物,无须再做的事情,却蛰伏于他的记忆深处。

  2006年11月,母亲去世后,王西广写了数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因此触及他开始写“记忆深处”的家乡。

  在他心目中,家乡近乎神圣,没有一个地方可与之相比。而写家乡,就是用笔来朝圣,不敢不真诚。

  没虚情,不矫饰,这样真诚的创作态度,在书中每一篇的题目上都有体现,如沙土岗子、两个枣树、茅子、脱坯、洗澡、说书的、剃头匠、外祖父、麦子、红高粱……这些题目多为两三个字的名词,不加任何修饰。

  王西广将这本书称为“农耕生活的小野史”。而在研讨会上,与会文学专家、作家将其比喻为“农耕文明的圣经”“上苍天地之间的文化符号”“大地肌肤之上的密码”“充满温暖和美的乡土文学”……

  创作初衷:用文字给后人留住正在消失的故乡

  《一个村庄的剪影》中的散文,大都是2006年年底开始陆续创作的。

  断断续续,一边写一边发表。原本,王西广并没有计划写这样一本关于家乡的书。2006年11月,母亲去世后,王西广写了数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其间,他开始思念故乡,创作便触及了家乡、小时候的记忆。

  于是,记忆深处的故乡,便在其笔尖自然地流淌开来。开始的几篇散发刊发后,比王西广年长而相熟的读者看后,纷纷给予好评,称“和我们过去那个生活一样,等着你的下一篇哈”。

  后来,几篇散文又发布在网上,又得到了许多文友的赞誉,这给了王西广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历经8年的创作,便有了这本书。

  王西广的家乡在临清市房村厂村。这本书便取材于这个村,涉及方方面面。他将该书称为“农耕生活的乡村小野史”,一些消失的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远去的可以在这里重温。

  在该书自序中,他写道:“在这城市化进程的天翻地覆之中,我的故园虽未从大地上消失,却也面目全非,许多事物不复存在,田园牧歌岁月已近末日……这些消失的风物,废弃的旧物,无须再做的事情,却蛰伏于我的记忆深处。”

  王西广说,这本书非常写实,是当历史来写的,创作的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如,水井、染坊、碾棚等地理风物,耧、锄、烘炕、糊窗户、推磨等农事农具。再如,该书第三辑“旧物存档”涉及的咸菜缸、暖瓶、风箱、煤油灯等。

  另外,该书第四辑“村居杂记”所述包括戏班子、剃头匠、看电影、农家三件宝、游街等,第五辑“黎民小传”则有哑巴、胡四麻子、外祖父、羊经纪、下放户等,第六辑“虫鸟草木”则写了广为熟悉的燕子、麻雀、红高粱、落生等。

  这些当时的风物、事件等,正在远去,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王西广说,该书就是用文字留住故乡留住历史,让后人去认识去了解。

  创作体会:写故乡是用文字去朝圣不敢不真诚

  没虚情,不矫饰,是王西广创作这本书的原则。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