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语文学霸的散文阅读观

2015-07-10 慧子melody

语文学霸的散文阅读观
 
如果只看书名,“给孩子的散文”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孩子们读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散文理解和选择又是怎样的?孩子们对文学懵懂的求知欲与学校和名家的推荐书单之间,是一条坦途还是有所错位?青阅读找到三位“语文学霸”,她们都是“高考党”,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均在125分以上。三个姑娘另外的共同点是,在平日的课业之外,她们拥有独立的阅读习惯,对于“什么是散文”、“给她们的散文”以及“她们需要什么散文”,都有自己的见解。
 
受访者
 
李秋婷:2015届北京第八十中毕业生
 
容畅:2015届北京第八十中毕业生
 
韩一杭:2015届北大附中毕业生
 
散文是什么?
 
李秋婷:我认为,狭义的概念就是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体形式,但我比较喜欢广义地理解散文,韵文和骈文之外的题材,都可以叫做散文。从语言上要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但重要的是通过优美的境界,传递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容畅:从“形”上来说,散文通常没有固定的形式与结构,内容上也没有多少限制,以作者本人的经历和其思考感想为主。从“神”上来说,散文的灵魂是始终若隐若现贯穿全文的,不论是明线还是暗线。总的来说,散文是能很好地将现实经历与感悟结合起来、表达形式较为自由的文体。
 
韩一杭:就我的阅读感受来说,散文素材很随意,行文是按照作者个人意愿来进行的,没有严格的套路和限制。但应该是形散而神聚的,围绕一个核心来书写,读起来有意境之余,读完之后不会让人感觉是零零散散的片段。
 
散文和美文是一回事吗?
 
李秋婷:我比较反对把美文等同于散文。如果纯粹的辞藻堆砌肯定不行,我和一些比我年纪小的同学交流过,她们特别喜欢古风风格的文字,张口闭口就说“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让我很难理解。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阅读这样的文字上面完全没有必要的。
 
容畅:不一定。因为散文很灵活,在记叙一些生活琐事中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但很难写出“美文”的美感。比如朱自清《背影》,重在以情动人,而不在语言内容的华丽。当然,如果把“美文”的标准广义理解,包括心灵美、情感美,那么好的散文也都是美的文章。
 
韩一杭:于我而言好的散文当然可以说是美文,但我并不认为散文的语言本身必须美——因此我心中的“美文”美在内容,而非表层的语言。如果只有华美的句子,没有打动人心的内核,就是空洞的排场,没有太大阅读价值。譬如说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单从语言来看当然很美,然而相比之下,我觉得他的《背影》是更好的作品,感人,真挚、朴实。
 
喜欢看什么样的散文?
 
李秋婷:哲理散文或者纯粹意义上的美文,我不是特别能够欣赏。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小说,或者偏向叙事性的记人散文以及观点性的文章。我会选择让我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比如龙应台的文章,用犀利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比如张晓风的文章,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好的散文最精华的部分是中心思想,语言只是表达深层意思的工具而已。我觉得一些名家的作品,类似鲁迅和冰心,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可能不会太感兴趣。鲁迅太过深刻,冰心太过清淡,这些会让我们对散文有一种误解:认为散文高大上、很不亲民,难以理解。
 
容畅:语文老师给的现代文材料以时评类为主,即一些根据时事进行评论分析的文章。同时也会给我们不少的散文,以现当代作家的为主。印象深的有《从姚贝娜到爆裂鼓手》等,很多文章印发在A4纸上,看过两遍便忘了名字。对我的思维和写作的积累都比较有帮助。我的课外阅读以散文集和小说为主。散文集方面非常喜欢看些有哲理性、引人深思的文章,比如: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实为段落集),常遇到一句话便觉得与作者一瞬间心灵相通;余秋雨《山居秋暝》内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思考;张爱玲《流言》中女性视角细腻的对爱情、人生的体悟;史铁生《我与地坛》中那种带着绝望的希望。
 
韩一杭:我个人会比较喜欢加缪、卡尔维诺的作品。散文的话我偏爱汪曾祺、史铁生和张爱玲的。在学校里,高三的老师推荐的文章大多是往年考试的真题,还有一些名家散文集中收录的作品。我觉得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北大毕业生卢新宁在北大的一次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对我启发很大。人是不能改变环境的,因此最关键的不是改变环境,而是如何和环境相处。我更喜欢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能够给人以启示,而不是华丽辞藻组成的空洞的散文。散文如果只是堆砌出来的,就没有太多的价值,读完之后可能很快也就忘了。好的散文动情亦动心,而非“动眼”。
 
怎样看待老师或名家的推荐?
 
李秋婷:我认为标准很简单,第一是让我们感兴趣,第二是对我们有用的。现在中学生的阶段,散文感觉上并不像小说那么亲民,即便是到现在很多同学对散文没有特殊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散文。所以我觉得,这些名家推荐还没有到能不能忽略我们感受阶段,而是帮我们树立感受,树立我们对散文的感知。不过还是要让年轻人真正感兴趣,很多公认的散文大家,譬如鲁迅和冰心,他们的文章当然有价值和闪光点,但是如果这些文章都推荐给现在的年轻人,会让大家有误解:认为散文不好懂,没意思,并不属于我们能够欣赏的范围。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不太关注名家的推荐,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喜好。
 
容畅:在这个个人差异较大的时代,每个青年的需要自然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现在的青年最需要一些能在数码时代找到精神启发的散文,以及让青年不再迷茫、充满正义与温暖的散文。学校与专家的推荐一般来说对我都比较受用,因为他们推荐的都是一些比较大众、经典的书籍,而且一次性推荐的数量会比较多,学生也有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的权利,盲目性肯定是有的但并不大,但这是我选书很常用的途径之一。
 
 
韩一杭:最珍贵的不是任何人觉得我们应该读什么,而是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我想我没办法代表所有青年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因为就算是我和我亲密的朋友,每个人的阅读感受和兴趣也都是大不相同的。不管是名家或者是亲人,任何人出于善意的推荐,如果不考虑我们的感受,不考虑我们所处的阶段和需求,可能都是有些盲目的。像我小时候父亲时常推荐我阅读《我与地坛》,但对于当时没经历过太多挫折的我而言,这篇文章内在的东西是很难读懂的。
 
但目前我们面对的更大的盲点在于,很多人作为读者自身,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也不试图自己去寻找,而是只知道去读别人硬塞过来的东西。我认为读书是要看缘分的事情,一本书、一篇散文和一个人,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碰撞出特定的火花。推荐本身没有错,每一份推荐都好比一把钥匙,但作为读者自身,拿着哪个人手中的哪一把钥匙去开哪一扇门,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归根结底,读书应该是人和书的主动相逢。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