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此夜曲中闻折柳——读陈相飞散文集《文化行吟》

2015-07-27 geciwang1

陈 相飞总算正儿八经地出书了。之所以说“总算”,是因为这么多年来,作为旁观者,我多次向他建议过,写到这个分上能满足于让文章散见于报章、网络,是时候以 书的形式整体推出若干作品给读者们品鉴了;之所以说“正儿八经”,是因为此君前些年其实也出过两次“书”,不过,那是其自制的什么号都没有的“印刷品”, 并不是公开发行的“出版物”。相飞这人向来低调,他以为自娱自乐地印上百十本小册子送送朋友就足够了,却不知,这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暴殄天 物”——哪有这样糟蹋文章的。

现在,相飞推出的这本正式集子,书名《文化行吟》。里面 的相当篇目,其实早就读过,但这次以列队的形式集中,应该会给人一些新感觉。全书分五辑,分别是“乡关何处”、“天涯行旅”、“菩提树下”、“闲夜临 窗”、“情动心湖”。文章大致按题材归类。书名虽为“文化”,但在我看来,贯穿始终的,或者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分明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乡情,不管是 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物。

作者在诸多篇幅中写到了故乡的那些人,包括母亲、父亲、姐姐、 弟弟、伯父等亲人以及乡亲、老师、同学等。最动人者莫过于写双亲(尤其是母亲)的那些文字,那些刻骨铭心的血脉温情,让人柔肠寸断,百感交集。作者的母亲 去世时间较早,用作者的话来说,因此有了“一段带血的记忆”,“每当回想起来,我的内心就不由得震颤。”为此,作者接连写下《凝望》《梦见母亲》《有多少 话可以重来》《秋日长凄》等篇作为回忆、纪念母亲,这些浸染着血泪的文字,读来让人与作者的心一起震颤。其他如《燕语呢喃》等篇,也似乎在不经意间融入了 对母亲的相思。有一处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屋梁上的燕窝飘下一片白色羽毛,病中的母亲随口对儿女们说了一句“今年你们要戴白帽子”。不久,母亲溘然长 逝,而作者的父亲因此默默地拆除了燕窝,不再让燕子入驻堂前。此情此景,令人不胜唏嘘。

如 果说故去的亲人勾起了读者的缕缕悲情片片愁绪,作者笔下的故乡旧事则更多地让人在咀嚼生活的辛酸甘苦之余,追逐远去的记忆。读罢掩卷,忘不了作者的孩提新 春:兄弟俩拿了压岁钱“合资”买了军棋和扑克,却因玩得稍多影响了学业,终于在父亲的要求下,忍看棋牌坠火窟;难得品尝美味的顽童,守着家里来的客人吃酒 娘蛋,边看边大声数起来:“还有两个……喔,还有一个……喔呵,冇了”——指望分享的愿望无奈落空。忘不了作者12岁时搬家的情形:一家人按照乡俗在深更 半夜借着星辉悄悄走向新居,家里的黄狗居然非常懂事地摇着尾巴一声不响地跟上来了;忘不了作者年幼时“做实验”把一颗豆子放在耳窝,因此第一次进了城里的 中医院;忘不了兄弟俩闹别扭时,总要吵嚷着把先前互换的东西索回;还忘不了乡下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以及唱古文、打炒米给人们带来朴素的欢乐……是的,这些 事,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说起来都很熟悉,只是在平日的忙碌中没人提及,一旦被人打开这个话匣子,奔涌而出的定然是不尽的惆怅与感怀。用唐代郑谷的诗句来 说,这真是: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对一件作品来说,能够激起读者的广 泛共鸣,它便是让人难以忘却的。我和相飞是同龄人,同样来自农村,同样经历了贫困,同样有至亲过早辞世,所以,读完这本集子,但觉处处“于我心有戚戚 焉”。受情绪驱使,我已不管作者的书名叫《文化行吟》,也不管作者还收录了一部分无关乡情的文章,心里只剩下乡愁、离情、幽思。在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 消解人们乡愁的今天,这本集子提供的可是激发读者恣意怀旧的猛料呵。沉默良久,想起李白的诗句,这正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