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毛离我们远去,我们枕边放的是,简媜!”
这是深爱简媜的读者的话。
她被认为是台湾当代的散文大家,其华丽古典充满深情的文字,在大陆读者心目中可与张爱玲、三毛、席慕蓉比肩。
7月19日,一向低调的简媜现身香港书展,以“文学与人生像白首偕老的恋人”为题举办讲座,各路文艺青年聚集于此,听她分享一路走来的写作之旅。她花费更多的时间谈及最新随笔集《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有关老人的种种观察与思考,让人动容不已。而在演讲之前的记者访问中,简媜更是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与日常、家庭与亲子,其坦然、淡定、温润如玉的生命状态,让人充满敬意。
台湾作家简媜
谈家庭:
“我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做了很多努力”
“我常常以马戏团里竹竿甩盘子的那个表演来比喻女人一生的状态与人生处境,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让每个盘子在既定轨道上顺利旋转……”
54岁的简媜穿着朴素的白色棉质上衣,完全素颜,目光安宁纯净,神采奕奕。一头短发几乎花白,她说30多岁时头发就开始白了,“白发是头发要宣布独立,你有什么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它。”所以,20年来,她从不染发,也不做任何与时间对抗的事情,保养容颜这件事完全不是她关注的重点,她不耐烦,并且强调外表从来没有困扰过她,她说:“我对自己的外表有奇怪的自信,我不是一朵艳丽的花,我是一棵独特的香木。三十几岁面对头发变白,这是遗传,也说明年华的闹钟响得比别人早,让我提早看破这一点”,她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足以滋养她的人生。
“50岁以后因为膝关节不够灵活,所以不适合再背着仇恨怨憎的包袱;肠胃消化系统的功能也不好,所以恶意言语都不想吞下。跨过50岁的门槛,进入人生的下半场,功名利禄的诱因弱了,只希望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一个人静静地继续在稿纸上长途跋涉。确实,50岁以后以什么方式活着,是自己与上天之间的事情,别人插不了手。”简媜说,如果不想服老,那就好好锻炼别病倒,若是服老也要服得雍容华贵,不可潦倒狼狈。
许多女作家感情生活都动荡不安充满悲剧色彩,简媜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孩子也在台湾读大学了,问其成为人生赢家的秘诀,她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你觉得我过得还算幸福,那是因为我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做了很多努力。女人要扮演很多角色,女儿、太太、母亲、媳妇、职场人……只要一个角色没扮演好,整个人就会被拖住。我常常以马戏团里竹竿甩盘子的那个表演来比喻女人一生的状态与人生处境,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让每个盘子在既定轨道上顺利旋转。我们常常会面对婆媳问题、夫妻问题、亲子问题。每个人身上有隐形的线,互相牵动,每个角色都需要细腻地预防或者处理。”简媜坦言,她在家庭生活上花掉了很多精神力气,“人与人之间,都有善意的呼应,这是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你必须一个人细腻地安排和引导。你能够过得平稳和顺畅,并非理所当然。”
她在《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中记录了儿子在美国小学读书的经历,大受读者欢迎。谈及教育理念,她说,从不让儿子参加任何补习班,唯一让他做的事情就是锻炼好身体,让他自己摸索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会让他功课压力大到天昏地暗,不让他参加课外补习,我和先生理念一致,就是让儿子把体格锻炼好,给他很好的家庭氛围,这是我们给他一生的礼物。”简媜常常对儿子说的话是:“你是你,我是我,我的生命再丰富,也无法让你的人生光彩,我们要各自为自己的人生努力。”
问她为何如此低调,简媜表示自己并非故作神秘,“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书桌,至于各种活动,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参与度不高。”她习惯早上5点起床写作,写到7点,晚上天凉了继续写。她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从来不开空调,不使用冷气,所以白天常常要与夏季的酷热作战,还要理家,照顾年迈的婆婆,处理世俗生活的那一部分。问她早前无法靠版税生活的阶段如何生存?她笑道:“靠先生养,他可以养活一个作家。”
谈新作:
希望全社会都严阵以待老龄化的海啸
“我诚挚地希望因着我们勇敢地面对,老,这一段银色旅程不至于变成荒芜,相反地,展现了人生最后优雅地老去的身影,留下尊贵地离席的那一份庄严。”
简媜的演讲现场,像充满烟火气的家常日子的分享,她分享写作的起点,童年乡间的往事,分享她用文字对身世的追索;分享《吃朋友》里一桌桌珍馐换来的一个个故事,碗筷之间是酸甜苦辣的人生,“流着口水也流着泪水”;分享她的文学与她的人生彼此照应的美好画面。
对于老年这个话题,她回忆《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的创作过程以及上市后引发的反响。简媜说,对待老人,要有一种跳脱的态度,回到最基础的亲情,在他们人生最后一段路途中,对他们张开怀抱,不要让他们在病痛的同时还要感受子女的背叛。“我们的一生花很长的时间与心力处理‘生’的问题,却只有很短的时间处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对这无人能免的终极问题。”这是简媜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这本书中的点题文字,她要引发读者对老年化社会趋势的反思与顿悟。
简媜在香港书展向台下观众透露,在2010年至2012年间,有“四位老师、十一位助教、六位学长”不幸故去,这一次次生离与死别的交会促使了她将目光转向生命的终结,更有了告诫读者早早研读“老年学”、为死亡备课的想法。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简媜写道:“熟悉我作品的你们恐怕也跟着我渐老了,设想你们也开始要修习父母的或是自己的‘老病死’课程。你们伴着我走过浪漫、空灵、典丽、朴实,跟着我读了‘初生之书’《红婴仔》、看了‘身世之书’《天涯海角》,现在也到了该翻一翻‘死荫之书’的时候了。”她说:“每个老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个年轻人都会老”,呼吁政府与大众必须严阵以待老化的海啸。她说,一个人老了,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一个社会的事,若不做准备,其产生的难题最后仍需动用到社会资源加以解决,与其如此,不如提前规划、尽早准备。
在演讲现场,简媜以PPT的形式,提议大家“学习做老人团的团长,老人永远需要椅子,老人永远需要厕所,老人永远需要随身小恩物,要学会聆听、陪伴,要做一个让老人信任的子女,不要给父母脸色看。”她同时指出,令人尊敬的老人,是“80多岁的长者,参加银龄读书会”,是“洛杉矶国家公园里,画白杨树的老人”,是“95岁参加田径运动的老人,虽然她找不到对手”,是“书店内,戴呼吸机作画的老人”,“是懂得整理自己人生的老人”……有台湾“玛格丽特·杜拉斯”美誉的简媜,在人生走进下半场的时候,希望以作家的责任感,带领读者关注老年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我诚挚地希望因着我们勇敢地面对,老,这一段银色旅程不至于变成荒芜,相反地,展现了人生最后优雅地老去的身影,留下尊贵地离席的那一份庄严。”
她说,人生有些荒谬的时刻,只有自己撑杆跳过。“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是老和病的错,这是不可抵挡的。你要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以及人生力量的养分,帮助你自己,安顿好自己,然后,背着正在老去的父母渡河。”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一书以一篇篇小故事涵盖了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亲情、社会、病痛、临终、殡仪等多个层面,以共计五辑的内容向读者诉说人世浮生的悲欢交集。据透露,这本书在台湾地区上市后,被称作是写给全社会的老年百科全书,不仅在诚品、“博客来”网络书店文学类排行榜中高居前列,台湾文学界更是称赞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册”、老者的“百科全书”、病者的“照护指南”、逝者的“祝福祷文”……
简媜回忆,该书出版后她遇到一个高中女生,对方让她在书上签上妈妈的名字,她好奇地问:为什么?女生回答:我爸爸刚刚过世,妈妈很悲伤。“看着她,她的脸上有着超越年龄的勇气,要带着妈妈走出死荫幽谷、寻找出路。我慎重地写著名字,写下一句话:‘绝望的女人活下来只有一个理由:爱。’”简媜用平静的语气,缓缓地说出这个故事。
她列举了另一个案例,她曾经在书中写过一个坐在轮椅上穿着新球鞋的老人,感慨这双鞋子无法让老人走上几步,满是心酸。有一次举行签售会,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孩子提着一个大袋子,里面有一双新球鞋,她问:“您书里写看到一个老人穿新球鞋,那场景好像我爸爸,是不是这双鞋?”简媜说不是,女孩脸上虽有失望表情,但不忘告诉她:“我们把爸爸照顾得很好!”简媜感慨:每个人在人生旅途当中,都会经历这些事件,我的书提供了小小的出口。愿天下老者都有这种福气,都能在子女亲情的润泽中得到善终。
混合猎人的冷静与猎犬的躁动
“30年来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马拉松之路,至今仍然觉得是个学徒,学习化漫天烟尘为思想之凝露。”
“是的,是我,简媜,来自台湾,住在台北南边靠近猫空缆车的地方。如果你来过台北,也坐过缆车,你从高空往下望时可以看到我家,如果你的眼力比老鹰还好,说不定也曾看过我在河堤散步,寻思下一本书该怎么开头。当然,我们不认识,你是沧海一粟,我是茫茫人海一微尘。然而,奇妙地,我们却被文字的法网给圈在一起,在此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