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断想
2016-03-22 zgycgc
关于诗的断想
陈仁德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求一吐为快,不管是否入时。
一 新诗有内在的韵律吗?
自由体的新诗不主张用韵,甚至反对用韵,使得他们的作品高度散文化,被人讥讽为分行排列的散文,更有人称之为“回车体”,意思是只要会在电脑键盘上敲回车键提行就可以写新诗。(格律体的新诗主张节奏和押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诗歌之所以是诗歌而不是散文,最基本的区别就是诗歌有韵,而散文无韵。诗歌失去了韵律之美,等于自动投奔到散文旗下,说得难听一点,就等于自宫。
新诗有一种理论叫内在韵律论,说新诗的韵是内在的,韵律之美蕴含于全篇而不必尾字押韵。这种理论是郭沫若提出的。初看这种理论,很容易被懵住,好像真是那回事。仔细想想,则大谬不然。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怎么本来没有的,一下却变成理直气壮的内在韵律了。极其简单的道理,被搅合得玄乎其玄云里雾里。就好像一个女人,本来没有描眉,却偏要说:“我虽然表面上没有描眉,可是内在都描眉了呢。”这是不是有点像皇帝的新衣。用韵本来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一般只需在偶句尾字用韵即可,我国古代直到民国时期,连几岁的孩子只要读过几天私塾就会押韵。如果连句尾一个字押韵都做不到,何必要强词夺理硬说成有内在韵律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内在韵律论成立,所有文体其实都有内在韵律,又岂是新诗一体。再者,为什么就一定要把外在和内在对立起来,难道使用外在韵律反而会失去内在韵律?可不可以内外兼顾?我找了好多新诗来认真看,很想发现内在韵律之美,可惜翻来覆去,并没有发现什么韵律,倒是一不小心就会看见通篇废话。尤其令我不解的是,新诗不是反对用韵吗?反对就反对吧,为什么又绕着弯子说自己有内在韵律呢?岂不是又回到韵上来了。
二 新旧诗体互相学习?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新旧诗体要互相学习。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一些人语重心长地说:“新诗要向旧诗学习,旧诗也要向新诗学习。”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质疑,大家都人云亦云。
我对此颇不以为然。
新诗为什么要向旧诗学习呢?新诗是靠打到并压迫旧诗才登上历史舞台的。100年前,新诗宣布旧诗为死文学,为谬种,对旧诗大加挞伐,取而代之。之后的几十年间,新诗一统天下,不给旧诗半点席位,怎么一下子反而要向旧诗学习了?情何以堪?
再说学什么呢?旧体诗最值得学习的就是格律严整文辞典雅,而这正是新诗坚决反对的。去学习自己坚决反对的?有这种事?
旧体诗为什么要向新诗学习呢?有着3000年历史的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旧体诗,要向只有100年的“迄无成功(毛泽东语)”新诗学习?旧体诗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传统,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这些早就被新诗宣布为谬种险些被打倒了。你打到我,压迫我,我向你学习。有这种事?
旧体诗向新体诗学习形式吗?不对,新诗极度自由,没有什么形式可学。学习内容吗?也不对,新诗内容莫名其妙,远离生活,如同谜语,有的都“下半身写作”了。学习新诗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也不对吧。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1600年前陶渊明的《桃花源诗》,1300年前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够活跃思路够开阔吧。
新旧体之间互相学习还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逢场作戏说说客套话可以,真要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今还没看到哪位旧体诗人真正通过学习新诗取得了成功。反之,新体诗人如果真正学习了旧体诗,他就会从旧体取法,不会再那么“自由”,甚至可能不会再喜欢新体诗了。其实新旧诗体都没有必要互相学习,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特有的品质,坚持自己的自信,保持自己纯正的血统至关重要,互相学习只会使双方都失去自我,变成莫名其妙的东西,最后什么都不是。
新体就是新体,旧体就是旧体,各有存在的理由,各有发展的空间,文学园地理应万紫千红,不能一花独放,多一种诗体会使文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动辄“打倒”的黑暗专制时代已经过去,新旧诗体应该彼此尊重,共同发展。当下,两种诗体的创作都有明显的弊端,都应该加以解决,但是,解决的办法绝不是互相学习,而是在自身内部去找出原因,在内部解决。比如旧体诗的创作,还是要从传统旧体诗的宝库中取法,再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加以提高,而不必去向新诗学习。
三 诗词和大众的关系
在我看来,诗词和大众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即诗词要积极反映大众的疾苦,大众的心声,大众的情感,不能脱离大众更不能和大众对立,并尽可能向大众传播诗词基本知识。这种观点并不是我的发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思想并在民间流传,其承载的正是这样一种诗词和大众的关系。
但是,这些年提出的诗词大众化的口号却是另外一回事,诗词大众化的倡导者们要求的是,大众都能写作和解读诗词。对此我不敢苟同。
任何社会都需要分工或者分类,有的做工人,有的做农民,有的做科学家等等(也有少数跨行业的人才)。在各类人才中,诗人只是其中很小一个类别。如果不分类别,都一起来做诗人,社会就没有了分工分类,那是不可能的。社会各个类别的人才,具有各个方面的禀赋,这才使社会呈现多样性。李白具有诗人的禀赋,却未必具有农民的禀赋。反之亦然。古今中外,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艺术是大众都能掌握运用的,何以唯独诗词艺术可以大众化。如果要让大众都来做诗人,简直就是乱点鸳鸯谱。有的人根本就不愿意当诗人,请他都不来。有的人不适合当诗人,请来也没用。诗词被尊为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人必须经过刻苦读书学习和训练,掌握大量古典文学知识文史知识诗词技巧积累写作经验,才能摘取那颗明珠。人人皆诗人,则天下无诗人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也没听说过大众能诗,诗人仍然只有很少一部分。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能做到这一步的,只是小众而非大众。别的不说,就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高等学府吧,当今有几个大学教授能够写作诗词?教授尚且如此,何况大众。
主张诗词大众化的人喜欢以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来证明,殊不知那只是一种传说。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去街上随机找几个老妪来,请她给解读一下《长恨歌》《琵琶行》。别说老妪,就是如今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我想也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白居易的诗我全部能解读”。
喜欢拿白居易“老妪能解”说事的人可能不大清楚,白居易是经历了多么刻苦的学习训练,积累了多少知识才成为诗人的。白居易自述:“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如果真有“老妪能解”这样的事,人家白居易靠的也是真才实学,一般大众能够达到那种水平吗?
主张大众化,也许用心是好的,但是绝无实现的可能,除非大众都有白居易的水平。
四 诗词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
近日在潮州参加“近百年诗词高峰论坛”,蔡淑萍大姐言及诗词与当代人的思想之关系,对我颇多启发,现接着她的思路再阐发一下。
蔡大姐说,当今诗词界有人强调当代人写诗词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这个说法很成问题。每一个“当代人”只要有思想,毫无疑问就已经是当代人的思想,不可能是别的朝代人的思想,哪里还用得着反复强调呢?
我知道,强调当代人写诗词要反映当代人思想的那些理论家,是说当代有的诗词作品思想陈旧,缺少时代精神,咏叹的基本是古人的情调。
对此,需要认真思辨。
首先,当代人写诗词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正如蔡大姐所言,当代人生活在当代,当然是当代人的思想,就像说早饭一定要在早上吃一样,谁不知道啊,有必要提出这样的命题吗。
其次,一般情况下,说到思想陈旧和古人情调,就有人极力反对。但是我们想想,所谓思想陈旧,是说某种思想已经历史悠久了,然而我们不是经常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骄傲吗?古代的许多思想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许多思想不仅不因陈旧而逊色,反而历久弥新光芒万丈。比如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反之,这几十年许多新思想倒是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比如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穷光荣”等等。思想的价值不是以新旧来划分的,许多旧的思想经过历史反复检验,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永远不可丢弃。所以,还是不要动辄指责别人思想陈旧。
至于古人情调,理由同上。古人情调里常有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天人合一,思乡怀友,惩恶扬善等等,一点错都没有。我们在读古人的诗词时,经常被他们的情调所打动,比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一两千年后还能打动我们,那种情调多么可贵呀。从人的本性上讲,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从来没有被割断过,古人的情感在今人身上再现,是一种血缘的延续,那是人的基因决定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有的人习惯把今人和古人对立起来,两者之间一刀割断,标榜自己的所谓新情调,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我见过一些新情调的作品,基本上是标语口号,很难打动人心。
五 诗词的时代精神
诗词要反映时代精神,这个命题和上面的“诗词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基本上是一回事。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反映的自然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还用说吗。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精神的空间是极其丰富的,时代精神应该是多元的。不能把某一种精神作为时代精神强加给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由的精神空间。不能以甲代替乙,也不能以乙代替丙。整齐划一的精神状态,其实是一种最为单调和枯燥的精神状态,如果移植到诗词里,诗词作品也会单调和枯燥,很难说真的就反映了时代精神。
其次,所谓的时代精神,从具体来讲应该是当今社会带倾向性的覆盖最广的一种精神状态。这需要先对当今的社会精神状态做一个总体的评价。有些令人气短的是,当今的社会可能是历史上精神状态最差的时候。普遍呈现的是精神的颓废,心态的浮躁,信仰的缺失,道德的堕落,诚信的颠覆,是非的混淆,整个社会在拜金主义驱使下近乎精神变态。主张诗词反映时代精神的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用其他说辞来掩饰。
再次,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时代精神应该超越地域为全人类所公认。真正超前的时代精神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是否方向正确,并不是某一个发言人说了算,而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用历史来检验,过早宣布自己正确,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今的世界潮流是什么?说来话长,但我想大致应该是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这些很简单的道理由于某种原因变得非常复杂,其中有许多敏感词,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些人所主张的时代精神,其实未必是真正的时代精神,而只是一种从政治宣传上定位的精神。如果诗词一旦被依附到政治宣传上,路子就会越来越窄,最终完全成为宣传品。反思过去几十年,也曾经有过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诗词作品轰动一时,比如大文豪郭沫若,他写的《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不失为那时的上等宣传品,不仅如此,还通俗易懂,真正做到了“大众化”,可惜才短短的几十年,这些作品已经成了笑柄。如果起郭沫若于地下,恐怕都会汗颜。
相关文章
-
05-13最高奖励十万元!马尔康城市形象征集活动报名开始啦!
-
05-13来“臧思佳海洋文艺”里看海听涛
-
05-13顺第五届畲歌歌词征集活动等你来参与~
-
05-13关于征集定西市安定区区歌的启事
-
05-13深圳特区报创刊40周年专场音乐会今晚举行
-
05-132022张薇最新单曲《山河辽阔》发行引热议
-
05-13周杰伦为汶川地震稻香而写 歌词温暖治愈
-
05-13刘若英发表新歌《各自安好》,说比唱更动听,知性口吻不减当年
-
05-13王和泉:歌词拥有诗的空间,音乐才能自由翱翔
-
05-13赵安华谈歌词创作
站内搜索
本栏最热
-
06-26读方承散文集《云深处》
-
07-09散文讲座
-
02-10向未来的可能性敞开——读穆涛的散文
-
02-10这次换我说对不起
-
10-16通向心灵的书写
-
07-28纪伯伦散文诗
-
05-11游记散文:游滮水岩
-
10-08陈锡挺:哦,那片枫林(散文)
-
12-09山西李需在全国散文诗大赛上获奖
-
07-06品读鲁迅散文集,领悟不同思想
赞助商广告
-
02-18电脑系统网,最新版系统下载
-
02-16帝国博客1号主题点击查看
-
02-06知足下载站 绿色软件下载基地
-
01-29首页右侧文字广告位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