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故乡瘦了一圈/……屋后驼背的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这是湖北美术学院彭彪《过故人庄》描绘的现代版《乡愁》;“大风吹着我和山岗/我面前有一万座村庄/我身后有一万座村庄/千灯万盏/我只有一轮月亮”,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柒叁(笔名)在《流浪》里展现的侠士豪情、游子逸气与温情——在喧嚣的生活里,读着这些青春的诗歌,您的心灵是否会受到丝丝的触动和浸润?
10月10日,由上海交大学子策划组织,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上海交大团委和研究生会微博主办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借助新媒体“咏诗”、“赛诗”,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
诗歌,原来可以这么“火”
“在匆忙的现代生活里,诗歌仿佛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阵繁荣热潮之后,逐渐成为少有关注的小众化、边缘化艺术,这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记者了解到,这次短诗大赛,最初只是几位“有诗歌情结”研究生的一次小策划,由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微博团队发起组织,并不具备什么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筹备的时候很忐忑,不断有人问,现在还有人写诗吗?万一没人投稿怎么办?”
出人意料的是,活动在微博上一亮相,就得到了广泛响应,公开征选短诗的第一天,他们就收到了160多份投稿。短诗大赛的征集阶段持续2个月,全球总共有828所高校的青年学生投来6528篇参赛稿件,除了中国内地,还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海外及台港澳地区高校学生参加。从征集到评选历时不到半年,在获奖结果尚未公布之前,入围作品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超过6000万。
与其说,短诗大赛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不如说,一个小契机,照亮了燃烧在年轻人心中的诗情诗意,让很多人、甚至是创作者自己,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
“其实,几乎每个中国大学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歌体验。谁没有背诵过《致橡树》、《雨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谁不知道顾城、舒婷、海子?” 总策划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仁义这样解释说。
当诗歌遇上新媒体
在马仁义看来,他们举办这次大赛主要是为了鼓励高校大学生用原创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时间不长,但辐射面广,全球高校及学生参与人数空前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开创了诗歌比赛组织与传播的新形式。
大学生们自办的短诗大赛有一个预选团队,从每天收到的上百首作品中挑选出18篇,在微博上发布,引来的是众多大学生和诗歌爱好者的围观、点评和交流。60天征集期,有上千首原创短诗集中晒在网上,让活动办成了网上直播的赛诗会。而至评奖发布前的10月9日,短诗微博阅读量超过6000万,意味着在短短的五个月中,大约有将近3000万独立微博用户阅读了短诗和大赛相关的微博。
很多参与“赛诗会”的学生都表达了对大赛的感谢。获得二等奖的短诗《不急》的作者、香港浸会大学夏南说自己“有些莫名的感动。谢谢上海交大举办的这次活动,能让这么多处在边缘的孤单灵魂相聚在一起。”《因为爱情》的作者、广东警官学院学生郑斯超则说,诗歌的发展需要土壤,“如果我们是一个南瓜,这次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的出现,就是这片默默支持的土地。我们一群大象,发出的低音经过了这个活动促成了频率的调换让大家听到了心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