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张劲松:心慕古诗情 手追丹青意

2015-09-10 zgycgc

 张劲松,字熔之,号思齐轩、撄宁斋,1969年4月生于山东高密,1990年毕业于昌潍师专油画系,先后结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和中央美院油画高级研修班,受业于冯远、吴山明、唐勇力、吴宪生、高天雄诸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美展并获奖。现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会员,潍坊美协理事,高密美协副主席,豪迈画院院长。
  心慕古诗情 手追丹青意
  ——张劲松诗画印象
  崔志亮
  初次接触张劲松的画作,是幅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伴着一位天真灵秀的的童子,当时心里即刻就浮现出了贾岛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自古诗情画意,诗画相通。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曾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也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两句,寥寥数语,就充满了图画的诸多元素,线条、色彩、图形,还有诗歌动与静的反差张力,雄浑辽阔磅礴壮美的意境。
  以前只知道张劲松是位中学美术老师,多年不见,而今他竟然还写了不少古体诗。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了。不能说诗人就是画家,也不能说画家就是诗人。可是,这些年来,张劲松授课之余,读了不少古典诗文,左手写诗,右手作画,心慕手追,诗情画意,尤其在古体诗与写意人物画融会贯通的创作上,可谓独树一帜,异军突起,实乃可喜可嘉!
 
  张劲松创作的古体诗,虽多是触景生情之作,却亦不乏超尘拔俗风流倜傥侠骨柔情之风。“纵横九州随天性,俯仰八荒任去留。扄牖席地扪虱谈,披闼合经袒腹眠。”读之,则一位达观、率性、儒雅的古代名仕形象立于眼前;“瑞脑金兽愁昼永,孤枕冷衾夜幕浓。此去经年难相会,梦中谁唱雨霖铃。”吟之,则一位孤寂、凄清、愁思的闺中佳人浮现于脑海:皆亦诗中有画矣。而他创作写意人物画,亦多取古体诗意,古味盎然,画风高古。这与他较为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是分不开的。其写意人物画,或名仕或仕女,或立或坐或卧,或单人,或双人,或多人,形神兼备,加以十分巧妙的背景映衬点染,人物造型就无不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玉骨冰肌纤尘不染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他的人物画不是历史实录,也绝非古诗的机械翻版。尽管人物的发型、服饰及其活动的场景都和现实的空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他画的是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生命体验,所以一样能激起当代读者的共鸣,从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亲合力。他有很好的人物造型能力,却痴迷于将人物变形,往往在处理上突出人物头部的比例,人物的脸几乎没有笑容,神情古异模糊,扑朔迷离,神秘难测。他生活在自己的诗意幻象世界之中,如痴如醉的作着他的诗,作着他的画,收获颇丰。
 
  张劲松画作《踏青》《春韵》《清趣》《兰馨》《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等咏春系列,不仅展示了生机盎然蓬勃缤纷的春天景象,而且展露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是花开的欣喜,是花谢的惆怅;是少妇的触景伤情,是青春的对月抒怀;是流光飞逝的落寞,是稍纵即逝的希冀。张劲松有一首诗:“迎春花开满地金,无名蛱蝶舞纷纷。欲持尼康留倩影,唯少天海风涛人。”尽管古意淡了一些,可是静景与动景同在,遗憾与希冀并存,也是和一般的同题材的古诗手法与意境相吻合的。味其诗观其画,自然又让人联想起唐人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内心存愁被压抑而不知愁,在大自然蓬勃生机的昭示下,幡然悔悟,就这样刹那间觉悟了。而张劲松该系列的写意人物画呢,同样运用色彩、线条和结构的泼墨语言,不仅展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而且把人物刹那间的内心隐秘的感受定格并淋漓尽致的表露无遗,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深远,折射了人性的觉醒,自由的呼唤。其写意人物画,难能可贵就在这里吧。
  其赞夏系列,《消夏》《荷香》《莲馨》《品茗》多以夏荷为背景,人物多温婉而坐。坐拥一池田田的莲叶,几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更兼溶溶的月色,阵阵的清风,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再加三两知己,把盏品茗,心无挂碍,不忧无惧,岂不惬意?赏画意自然不忘联类古诗情。宋代陆游诗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此诗表现的是在莲花池边和柳树荫里月下乘凉的乐趣——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种美妙绝伦的享受。张劲松却用他的生花妙笔,使诗人的形象宛然纸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观之,则令人悠然神往!在这个万物都疯狂的季节里,能够一睹张劲松的此类画作,心无旁骛,人就不再躁动不安,内心沉静下来,自然也就顿感清凉了。而其画作《抚琴》《琴韵》又或以一棵古松或以数竿墨竹为背景,写一名仕月下任情抚琴弄音的情景。这不免又令人想起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不都是古代君子贤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美好写照吗?
  张劲松提笔展毫,随意挥洒,诗画相通,手随心动,一首首心中诗歌,立刻幻化成眼前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写意人物画。其人物造型,表现出一种崇高肃毅之气,把人体复杂的结构纯粹化成抽象的点、线、面结构,不是图案、装饰的形式,而是真正“有意味的形式”。不是静止的,或者失去生命感的东西,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和表现力量的“大写意”。这些作品无图释观念之痕,无矫柔故作姿态,一切在自然之中,在蕴藉中透出了对传统的热恋与向往。其赏秋系列画作颇多。一幅《赏秋图》,构图又是十分的简洁,数枝红叶,几朵黄花,一块磐石,一方几案,三两人物。立于画前,你仿佛闻到了清凉的秋风中缕缕的淡淡的花香,仿佛感受到了盛夏过后的清清爽爽,仿佛感同身受画中人物的心灵的淡然与坦然,飒爽与从容。没有丝毫的吉士思秋消极悲观憔悴落魄意味儿,却大有顺乎自然道法自然的恬然自安,亦存乎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与厚德载物的宽容之德。使人情不自禁的联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东坡策杖图》自然又使得一首诗浮现脑海:“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过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怨天不尤人,而能随遇而安;一幅《东篱采菊图》画的是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远离喧嚣,抵住诱惑,淡泊宁静,躬耕田园。张劲松有首言志诗:“书生自来尚平淡,好古深思任自然。志在林泉慕陶令,读罢闲书喜灌园。”观之摩之读之味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在我看来,作者赏秋,不只是欣赏秋日的美景,更在于欣赏万物萧条群芳摇落的时节里,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恬然自安,以及乐观旷达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张劲松一直仰慕古代圣哲,当今贤达。自己的斋号以“思齐”名之,取“见贤思齐”之意也。他又似乎和馨香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你会觉得,一剪寒梅似乎永远在绽放着,冷艳凄绝;其他如春兰、夏荷、秋菊等,又都极显其高古之态,整个画面古淡幽雅,气氛爽逸。其写意人物画,人物与周围一花一木无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类诗画,我归结为慕贤系列。《高粱之恋》画的是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立像。莫言双臂自然交叉微微发福的肚腹前,左臂搭着一件外套,身后一片成熟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张劲松没有忘记,法国普罗旺斯弥望的淡紫色的薰衣草与连绵的金黄色的向日葵,成就了一代画坛梵高,他也自然不会忘记描绘自己的家乡——高密东北乡,那片汪洋恣肆的高粱地创造的传奇和莫言打造的崭新的红彤彤的世界文学高地。艺术大师造就的艺术殿堂,永远是人们翘首仰望的世界精神屋脊,而这些艺术大师本身领袖群伦引领时代,也理应成为他仰慕且描绘歌颂的偶象。
  眼下社会上流行的是快餐文化,青年人大多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知之不多,对于古文、诗词更是少有接触。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张劲松没有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默默守住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并发扬蹈厉,身体力行,推陈出新。远在历史中的诗情画意,都是他用时代精神感悟出来的意境。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类需要诗意的栖居。又说,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缺乏的精神满足。而如今皆因了张劲松对这种诗情画意的痴情,使我们又看到了崭新的希望。他夙兴夜寐,挥毫不辍,注重文化内涵的诗性追求,赋予了写意人物画独特的审美特性。面对当下物欲的横流,心灵的浮躁,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灵魂的迷茫,张劲松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心慕手追,以一首首意象蕴藉的古体诗,一幅幅荡人心胸的人物画,一路不停息的创作下去。我发现,一条诗情荡漾画意盎然的道路,正在不断地向着远方蜿蜒。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