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草原题材散文的非传统写作

2014-12-09 TestrM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勉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工作者弥补自身生活经验不足的不二法门。生命体验的深入程度将决定作品思想与艺术水准的高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也为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努力!“亮丽风景线—走进额济纳文学采风活动”专题讲座到今天已是第3场。本期的“圆桌”栏目,辑选了我区优秀文学期刊《骏马》杂志主编姚广的讲座内容,与读者共同探讨散文创作的真实性以及生命体验之于散文创作的意义。

  姚广

  姚广

  传统体裁的界定,会影响到阅读者的习惯。阅读小说时,读者会下意识地先将文本置于一个虚构的非真实情景,这是阅读小说的心理前提。虽然作者有时会反复强调“真实性”,借以诱导阅读者掉进作者设置的文字圈套。阅读之后,如果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存在,并且受到感染,那么作者成功了。而我们阅读传统散文是以真实为前提的,真实首当其冲是作者与文中的“我”是否一致。现实存在的问题是,虚构确实在散文中是存在的,很多“真实”你无法证实。在作家的笔下,往往呈现出一个富有想象时空,缔造出人和事物,编织各种关系,制造一个富有魅力甚至魔力的世界。

  本文旨在以我区著名本土作家艾平草原题材的散文创作为例谈散文的真实。追踪艾平的散文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写作者。《长调》是艾平多年前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文化艺术散文等几种类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散文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上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与文学思考的深入,她创作了《寻找特列恰科夫》《现实主义的伟大魅力》《细节日本》等域外文化随笔(收录在散文集《在五星级饭店流浪》《雪夜如期》),以及《走近苏炳文》《老海拉尔的日本大夫》等关注草原历史、人物的纪实文学,我们看到,艾平散文对社会、历史、文化、自然、人物命运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强,而散文中的个人属性在减弱。

  在尝试了多种题材散文创作之后,她一口气写出了《呼伦贝尔之殇》《肉联厂》《额嬷格》以及5万余字的《我是马鞍巴特尔》等中篇散文。《美文》与艾平有着不解之缘,《呼伦贝尔之殇》《肉联厂》《额嬷格》《父亲的老猎枪》等多篇新草原题材散文接连刊发。《我是马鞍巴特尔》等散文有的由6个篇章组成(包括《引子》),《十月》刊发《我是骑海骝马的巴特尔》《萨茹拉姐姐》两篇,《收获》刊发了《我是马鞍巴特尔》(《引子》)、《两个额吉》两篇。艾平已认定,草原是她的文学之“场”,为草原的灵魂歌唱,是她的文学命定。她将写作的重点完全投入到草原题材的散文创作。

  用传统散文的眼光看,作者与文本中的“我”是个统一体,写散文就是写作者本身,读散文就是通过作品看到作者。艾平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在工厂大院里长大,16岁参加工作,后考上黑龙江艺校戏剧专业,再后来在鲁迅文学院进修,一直从事文化、文学工作。但无论是民族、性别,还是年龄、职业,《呼伦贝尔之殇》一书中的大部分散文中“我”都不是作者自己,也就是说,艾平对传统散文写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她在寻求散文的自我开掘。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