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散文

以散文的名义展开跨越海峡的对话

2015-05-06 gcw123

本届海峡两岸中青年散文家交流会暨散文创作高研班,共有来自闽台的50位学员参加,福建学员中,有出生于60后、70后、80后的中青代,来自台湾的8位学员多为出生于80后的新生代。他们中,既有小有名气的成名作家,也有初出茅庐的文坛新秀。

    著名文学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在全景扫描福建文学时曾谈及,在诗歌之后,福建文学界能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的是散文,多年前曾有过福建是不是“散文大省”的争论。

    在福建这块盛产散文的有福之地,高研班以散文的名义邀约,以文学的语言对话,来自海峡两岸的闽台中青年作家围绕散文创作,在三坊七巷安民巷八闽书院雅致的庭院中,或聆听或沉思,或对话或思辨,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学对话在三坊七巷的寂静小巷、旖旎花香中徐徐展开。

    ●福建学员视野开阔,关注家乡风物、地理人文

    出生在漳州南靖县城的60后作家何葆国,已出版《山坳上的土楼》《石壁苍茫》等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土楼梦游》《来过一个过客》等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何葆国的创作绕不开家乡土楼这个话题。他曾打趣说,“我二十多年来的写作生涯就干了一件事——写土楼。”

    何葆国眼中的土楼,超然物外,它们庞大、顽强、寂寞地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土楼的形象对何葆国产生了一种震撼,他也由此开始了大量的写作,写作重心开始转向土楼。有人称他为“把土楼从‘山坳’推向世界”的人。

    在本届高研班的开幕式上,作为学员代表,何葆国在发言时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理解:“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是文学要有担当,作家首先要无愧于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在两岸中青年学员提交的散文作品中,由学员杨雪帆创作的《木帆船时代的手稿》得到两岸导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杨雪帆现为《莆田文学》主编,他出生于莆田的一个偏远海岛,《木帆船时代的手稿》由“浮叶村”“语言”“根深蒂固的传统”“被出卖的人种”“父亲们的时代”等多篇短章组成。

    杨雪帆在文章开篇中写道:“我的故乡和太平洋西岸的许多孤岛一样:贫穷、偏僻、鲜为人知。古代编年史家极少以一种掉以轻心的口吻提到它,尽管它的面积在这个省份的岛屿中排列第三,上面栖居着五万居民……”他说,他试图拨开历史的草丛一探究竟:我们曾经怎样生活,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那些年,我安静地观察这座岛屿如何度过它的春夏秋冬。我躺在村里听动静,原来仅靠声音就能看见生活。生活是那么具体,它像海水那么活着,就在我周围。”杨雪帆说。

    来自福建泰宁的60后作家萧春雷近年来开始关注地理与人文类题材的散文创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杂志都开辟了他的文章专栏。多年前,萧春雷发行的随笔集《我们住在皮肤里》曾一度畅销,他以丰富的文化史知识叙述人体各个局部——头颅、面孔、脖颈、腹部、胳膊、肘、膝、手、足等的文化意味和独特体验。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曾评价其散文“有个人经验,又有深刻的文化阐释,没有陷入历史故实的堆砌,既有智慧,又有一点幽默自嘲。这样的趣味就不是单调的,而是复合的,淳厚的了。”

    《北纬35度的秋色》《当云水谣还叫做长教的时候》《父亲心中的社稷》《朱文公朱熹》《曹丕,多面人生》……从本届高研班的福建学员所提交的作品中,足以看出福建中青年作家对家乡风物、历史人文、地理的关注,呈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写作视野。

    ●台湾学员感性细腻,关注个体也关心家族变迁史

    1986年出生于台湾新北市三重区的台湾新锐小说家陈又津,毕业于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剧本创作组硕士。27岁时,她以小说《少女忽必烈》成为《印刻文学生活志》史上最年轻的封面人物。

    在《少女忽必烈》中,小说主人翁是一名居无定所的流浪少女,反思在城中迁徙的游牧民族,在台北三重展开新奇之旅,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土地公、关圣帝君、夜游神等都成为她笔下的素材,陈又津以雅俗共赏的文字,针砭公理与正义问题。本次高研班上,陈又津提交了一篇名为《长假》的长篇散文,她在文中描写了她在少女时代的生活,涉及“吃”“福州丸”“病”等主题。

    生活中的陈又津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在主办方组织的采风之行中,她随身带着自拍杆,她感兴趣于福建的历史人文,每到一处,总想跟历史人物来张合影。作为85后的一代新锐作家,陈又津还关注诸多时尚话题,她好奇地向记者询问大陆说的“小鲜肉”是什么含义,当记者向她普及了“相关知识”后,她随即在手机中记下了“鹿晗”“李易峰”“Tfboys”“吴亦凡”等名字,准备回台湾后一睹这些“小鲜肉”的风采。

    在作品交流会上,台湾学员徐祯苓创作的《腹语》得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赞赏。“痛,仿佛激进的浪花一波一波袭来,啪的一声碎裂在礁岩上。痛,由小腹为轴心延展开来,顺着神经一路扩散至腰部,整个下半身旋转在疼不堪言的漩涡中。我蜷缩在床上,不停冒冷汗,痛……”《腹语》以细腻深微的笔触描写了独特的女性之痛,谢有顺说,读后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徐祯苓还创作过一篇名为《过敏》的短篇散文,她形容过敏为“像过境的蝼蚁,啃嚼我的神经,搔着痛和痒的临界点。”《福建文学》主编助理、评论家石华鹏在读过《过敏》后写道:“《过敏》的确带给我一些发现,这发现是让我经历另一场我未曾拥有的人生体验。我不是过敏体质,少有过敏的记忆,所以未曾领受过过敏的麻烦,但在徐祯苓的描述里,过敏的难耐与不安,我算是领受过了。”

    石华鹏在读后感中还谈到,他读过越来越多的台湾作家的文字后,慢慢感觉出台湾作家的文字与大陆作家在气质上的不同。“他们的文章更向内更洗练,古汉语的气息更浓烈,有一股文言的僻雅之美,语句的文言之美。”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