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高翔的80年代记忆

2015-09-10 gxyg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 受访人:高 翔(原南京大学中文系81级学生,诗人,现在媒体任职) 访谈时间:2014年7月16日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20世纪80年代的确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也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让人有点眩目,激发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

  80年代是一个各种热潮风起云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社会上同时出现过“文化补习热”(包括“文凭热”)、“文学热”、“流行音乐热”、“书法热”,后来又有“下海热”、“出国热”……等等。而“文学热”中最强劲的是“诗歌热”。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生涯?

  答:在上个世纪的整个80年代,大家对诗歌的热爱可以说是到了狂热的程度。有很多人视诗歌为生命,北岛、顾城、舒婷都是大家心中的偶像。我从高中时代就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剧本等都有涉足。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后写诗的热情更是高涨,同时将校园诗人集聚到一起,创办了南京大学“南园诗社”。不过当时我很少给报刊杂志投稿,一些诗歌得以发表,也是借助于诗友们的传抄和民间诗歌刊物的转载而到了报刊杂志的编辑部。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答:当年投入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狂热,完全来自于内心的激情和动力。组织诗友交流会、举办诗歌朗诵会、创办刊物我都是领头者。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参加或举办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答:创办诗社是校园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为了推动校园诗歌的创作与交流,我们几个校园诗人凑在一起,发起创办了南京大学“南园诗社”。当年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都住在南园宿舍区,因此诗社也就以“南园”来命名。由于全校的诗歌爱好者们纷纷加盟,“南园诗社”一时间成了全校拥有会员最多的社团。与此同时,北大的未名湖诗社、华师大的夏雨岛诗社、南师大的江南岸诗社等一批校园诗社也相继成立,东西南北遥相呼应,使得校园诗歌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南园诗社”筹办之初,由杜超担任社长,正式成立不久即由我担任社长,在我大学毕业前夕,由贾晓伟接任。当时,活跃在南大校园诗坛上的有野月(鲁羊,现为先锋派小说家)、野村(本人)、杜超、朱燕玲、贾晓伟、张伟弟、孙江、龚学明等一批“知名人士”,后来有小海等。诗社成立后,我们经常举办诗人聚会、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讲座等活动。

  问: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吗?编印过诗集吗?

  答:南园诗社成立后,我发起创办了《南园》诗刊,刊登诗社成员的作品,还先后参与编印了《三叶草》、《太阳黑子》等诗歌选集。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不应该被轻视,更不应该被忽视。虽然,这场诗歌运动带有“群体性”,参与者参差不齐,作品质量也鱼龙混杂,但其空前的“群体性”也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这是诗歌史上少有的现象。更何况从中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或许有人会从纯文学技巧的角度对当年的大学生诗歌作品提出批评,但本人认为当年的大学生诗人们在写作上体现了无比的“真诚”。我认为诗歌创作的“真诚”是作品价值的第一要素。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