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端午登清源山望海

2015-09-14 zgycgc

登山不是闽南民间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却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的永恒主题。端午,在一个登山远眺的诗人的诗行里,便被赋予了比平常诗歌更为多情更为怅惘的笔触,而如果,这些诗行由一位特殊的诗人写就,那就不止是有诗人感性丰沛的情怀,还有关一个故事,一段需要被重拾的历史片段。且让我们先来阅读这一首以端午节登清源山望海为主题的诗歌。
 
  去年登山近重九,今朝登山属端阳;流光冉冉何太速?前度木叶今青苍。青苍满迳径屈曲,盘空高陟恣遥瞩;南风吹上蜕岩颠,俯视沧溟如一粟。沧溟尽处是吾家,当日龙舟斗水涯;邻曲馈来九子粽,闺房绣出五时花。瀛洲盛事分明在,谁料桑田变沧海;蓬根流落客怀悲,梓里凄凉风俗改。凭高东望思无穷,回首西山落日红;座上非无佳客在,眼前休放酒杯空!酒樽入手万虑绝,诸蛮山水樽前列;坐爱风光胜故乡,何辞酩酊酬佳节。玉壶酒尽动归心,下山大笑发狂吟;吟声飘荡入云际,化作诸天鸾鹤音。—林朝崧《五日登清源山望海,醉后作》
 
  端阳五日,一般的闽南人在家里包粽子吃粽子、姑娘在家绣上有花朵图案的香囊、小伙子在水边举行龙舟赛,而有一位诗人却爬到清源山上,从日出到日落,凭高东望,酩酊大醉。热闹的佳节,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愫,能让他的情绪得以宣泄的,便只有山川、美酒和诗歌。登上清源山的最高峰蜕岩,望见晋江江水如玉带流入东海,而东海的尽头,便是他望不尽的曾经的家园,他甜蜜又惆怅地回忆起家乡的种种习俗,仿佛就近在眼前,又分明与他现在所在的刺桐城的节俗如此相近。可是家园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家园,风俗也在悄悄地改变,它换了主人,物非人也非。佳节到来,诗人唯有以酒浇心中块垒,而风景胜故乡的清源山,带给他安慰和异乡的温暖,也给了他作诗的灵感。
 
  这位诗人,他的名字叫林朝崧,这首诗歌,写于1895年台湾因一纸条约被割据,诗人内渡泉州之后。那一年,因为不愿意做异族之奴,林朝崧家族选择来到泉州暂时安居。即使是在这仓皇的旅程中,他依然带着他的琴和书,有他写下的“百口飘零乍定居,刺桐花下理琴书”的诗句为证。这个在台湾富裕的大家庭中出生成长的才子,以“林痴仙”的诗号闻名。
 
  喝酒、作诗、游戏、丝管、宴会,林朝崧在泉州城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他还对禅学产生了兴趣,泉州城东寺庙中的僧人成了他要好的朋友。他是如此洒脱,但又如此苦闷,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海的另一边他的故土家园。清源山便是他排遣情绪的最佳去处,而佳节登临清源山,更是他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九月九,他登清源山望海;端午节,他也登清源山望海。虽然每个节日的风俗不同,但在诗人的心里,每个节日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家园。
 
  回到诗歌中,诗人想念邻居在端午节送来的九子粽,闺房女子绣出来的精美的五时花,以及一年一度热闹的龙舟赛事,他的诗歌里描绘了一幅端午节十分美好的风俗图景。他站在高高的清源山上,望着江水尽头的海的方向,动情地回忆起这在以前似乎十分平常的种种,这种画面,如果只是单纯的想念,真是十分美好。可是,回到历史之中,当时的台湾,人们被迫抛弃了上百年精心经营的家园,有家而不得归。时至今日,团圆依然是望海的主题,也是闽台传统佳节的主题,以此背景再读此诗,便是格外不同的思绪。
 
  刺桐城、清源山,曾接纳和温暖过一位彷徨的台湾诗人,他便以传世的诗歌回报;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或许有数不尽的诗篇,但在我读来,这一首登山望海的诗歌却最特别。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