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

2015-09-22 good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曾写过一首诗《天真的预示》,诗中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回顾整个解读教材、创编教材、形成课堂的过程,我的脑海里反复闪现的就是这样的一首文字质朴却又蕴涵哲理的诗句!
 
    一、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对教材的解读
 
    拿到《重庆生活》教材《家乡的路》时,我既有些兴奋又十分的迷茫:从教材来看,一张张各种路的图片,让自己对“路”这一熟悉得近乎漠视的事物,有了突然被唤醒似的清醒:是的,原来我的身边已然有了这么多,被我忽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与我生命共同成长的重庆,这座城市的成长呀!一种植根于血脉的家乡情结被轻轻地撩拨、一种初始的兴奋在不经意间绽放!
 
然而,这几张图片并不是展览馆中的陈设,是教材!对于教材而言,它的呈现又显得有些简陋、有些粗糙,当然也充满了无限可能的诱惑!很显然,如果是就着教材简单地、表面意义上地跑一跑,对于才二年级的孩子们而言,无论是认知水平、生活经历还是语言表达,是很难将教师被打动、被引发的对家乡情怀的理解与学生的认知贯通的。路尽管是多样的、变化的,但却是简单的,其背后的家乡才是整个教材的支撑点呀!
 
没办法,我必须“蹲下身来”解读“家乡”的含义。对于成人而言,“家乡”是一个被无限泛化的概念,既是重庆大山大水大格局的统摄,也是地理上的划分和心灵意义上的一种回归,太过庞杂!对于孩子们而言“家乡”是什么呢?我们开始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待“家乡”:家乡是各色美食,家乡是走过的、去过的地方,家乡是熟悉的人群,家乡就是沙坪坝……
 
有了对“家乡”的定位似的解读,教学设计才开始了一段在教材的撮合下,实现学生视域、教师视域和编者视域走向融合的“曲径通幽”的新历程。
 
    二、         一朵花里一座天堂——对教材的创编
 
    我们重新开始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教”的方式面对教材。一条主线开始清晰地浮现:活动一:品味充满情趣的歌乐山林间小路;活动二:回味古老的磁器口石板路;感受现代气息的三峡广场路。巧妙地把教材中散着的张张图片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这样的板块设计与其说是引领孩子们在各种路上走了一遭,不如说是在人文情趣、历史文化和现代韵味中去走了一回。
 
“ 品味”“回味”“感受”多么简单的几个词语,又是多么丰富的几个词呀!如何“品”呢?走进生活去!因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是能引发、触动孩子心灵的!我们领着孩子们登上了歌乐山的林间小道,掬一口清泉,捡一颗松果,抱抱大树,闻闻花香……与自然来个亲密相拥;我们踏上磁器口的石板路,在品尝各色小吃,游览民俗风光中,体味岁月的悠久、人文积淀的丰厚;我们走在三峡广场各种有特色的路上,收集资料、聚焦视野,引发孩子们的关注和观察……
 
在丰厚的体验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呈现万花筒般的迷离优美,而教学过程却变得如沧海一舟般不可驾驭!如何让孩子们将眼中所见,内心所感在学习过程中倾吐、回味,像那凤凰花开花一般,一层又一层,一片又一片,让整个课堂涌动着一种生长的热烈和绽放的芬郁呢?
 
    三、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中——对课堂细节的回味
 
   “无限”就在我心中,我必须把这“无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设计课堂细节。
 
   (一)  镜头回放,点拨提升。
 
     第一个环节我们采用回放春游歌乐山情景的方式,找到“生活课堂”的切入口,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纷纷从中寻找着自己的身影,同时也无形中将“游览”时的快乐体验悄无声息地浸染了课堂。这时教师及时地用捕捉学生发言的亮点,进行人文层面的点拨——“呀,背这么多包的小男孩是谁呀?掌声送给这位小男子汉”让学生在对自然风物的千感百慨中,衍生人文感悟——帮助人是快乐的!这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偏题”,其实这就是“林间小路”所承载的人与自然美好地和谐!
 
   (二)   创编童谣,以线穿珠。
 
    乡音寄乡情,是我们创编童谣的一个初衷。当磁器口以我们的乡音——重庆话童声朗诵童谣的方式“亮”在我们的耳旁时,相信每一个身处课堂的人,都会从内心升腾起一份亲切的感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抓住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以最为浅近的编童谣的语言训练形式,来辅助孩子将自己的个人体验倾吐出来。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情,特殊的人文张力,让磁器口从千年的历史中蹦蹦跳跳地走来,和孩子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
 
   (三)   综艺形式,多变立体。
 
    自然和谐的路,人文情趣的路都体现了,如何感受现代的韵味路呢?在第三个环节其实是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次第盛放。
 
第一次是在——选“路”中。
 
——“请你选择一条最安全、最方便的路线?”“你为什么要在这里选择走人行天桥,而不是斑马线呢?”在学生找一找、选一选、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教学回归了现实的生活!这既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学的一种根本意义上的着陆。
 
第二次是在——赏“路”时。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更像是“正大综艺”的节目现场,镜头中的路与人和课堂中的学习进行了一次无缝的连接——不是上课是游戏,强烈的“玩”的色彩被凸显,并焕发出一种自然的课堂生态——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健康之路、方便之路、安全之路、关爱之路在“玩”中渗入孩子的心灵,让“路”无限宽广……
 
    四、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对于教学缺憾的反思
 
    然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对于我这样年轻的教师而言,所有的构想都有可能仅仅是停留在纸上,驻足在设计中!因为课堂千变万化,个人的底蕴、积淀实在太有限,对于课堂生成的把握尽管在一次次试讲中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却应了那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