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浅谈诗歌的写作能力培养

2015-10-08 Samanthanut

    ※  诗歌写作能力的结构  ※
一. 立意能力
(一) 意的概念
所谓“意”,是诗人经验和认识的一种概括,也叫主题。一首好诗往往都有丰富的内容,但 “主题”和
其他内容的关系,就像乐曲中主旋律和其他旋律的关系一样,它贯穿整首诗,成为全诗的核心,是作者
思想、意念、情绪的聚焦。
(二) 立意能力强弱的标志
区分立意能力的强弱,一般说有两点:
第一, 立意是否高远。
所谓立意高远,就是作者要具有明睿、深邃的眼力,要能从生活中提炼出精粹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
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有同学是这样写作《上课》的:
挺直腰,坐端正,/注视黑板不转睛, /聚精会神听好课, /学好建设真本领。
这首诗立意正确,但是它没有感染力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只堆砌一些缺乏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和抽象
概念,有主题,但主题肤浅,缺少思想,也就是败在立意不高上。
立意高远的前提,是要赋予人们看得见的形象,以人们看不见的意蕴。《给绿苇和苇纸》这样写:
芦苇忍着粉身碎骨的痛楚,/死去了,却又复生,/骨头结晶了,变做洁白的苇纸。
芦苇可以造纸,苇纸的造成是芦苇的粉碎与压榨,诗人对芦苇与苇纸的思考,成为这首诗主题的基石,
诗人可贵的是能再推进一步,超越了具象本身的意义:
我真诚地希望——/每一株芦苇都成为/发明证、教科书和诗集;//而不要成为人民手中/燃烧的和滴泪的
/控诉书、揭发信和告状纸!
如果说前一步不少诗人都可以做到,那么跨过这一步,能表达出这种充满时代感的独特新鲜的意念,在
立意上可谓就有“高致”。
所以立意是否有高致,不取决于技巧,而受制于诗人认识深浅与精粗的程度;而能迈向“高致”,需要
不断锻炼机敏的思想才能到达。
这是一首属于有关键点的诗,意显露在结尾的两句(最后6行)上;另有一类无关键点的诗,意隐藏在全
诗中(如卞之琳《断桥》),不易学。初学写诗者宜先学有关键点的诗,宜后学无关键点的诗,循序渐
进,效果更好。
第二, 立意是否新颖。
所谓立意新颖,指作者要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特别是采用常见题材,更应当从新的方
面去表现它,以新的意蕴去展示它,平中见奇,陈中见新,这样的诗作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初学写作的同学总爱去写春天,写早晨,写黄昏,写月夜……好像这些时候诗才特别多;初学写诗的同
学爱读诗,有的发表欲还很强,不免模仿报刊上的诗歌,好选择流行的主题入诗,人家颂希望工程我也
颂,人家赞乡村老师我也赞,人家骂河卵石磨掉了棱角,变得圆滑,我也骂,人家讽刺官僚主义,文山
会海不切实际,我也讽刺……这些可不可以写?都可以写!但是如果没有实感,就不要去写;纵有实感
,没有新意,也不要去跟风。
曹植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时常被人效仿,郭沫若在对这首诗深入分析之后说:“站在豆的一方
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说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
于是翻古人之意,写出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可见即使采用烂熟的题材,但只要能不拘于前人的藩篱,打破流俗的见解,诗作也能别开生面,具有创
新的价值。
二. 构思能力
(一) 构思的涵义
立意只是确立诗歌的主旨,而主旨的表达还需要缜密的构思。
诗歌的构思,是诗人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的过程,是让想象的翅膀远举高飞的过程,为独特的情思
寻找最精当最有力的表现方式的过程。
(二)构思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
 1.剪裁功力的大小
有一首诗《逛集》:
游逛刘家集,/小镇好繁华。/愁云飞到九天外,/处处笑哈哈。/闹市望不尽哟——京、沪百货,/蜜桔、
香蕉、山楂;/山货接不暇哟——白菜、大蒜、猴头,/高鹅、肥鸭、骏马……/一声儿吆喝:/ “咧!吃
香的喝辣的/坐下来拉呱。”/饭堂里/欢声笑语传佳话:/ “西角承包,。”一年大翻身/ “东梁包干,
万元户出了三家。”/街上饭店/象一张张丰收喜报;/城镇山乡/似一轴轴五彩油画。/归来路上/一张张
笑脸,/一朵朵彩霞。
这首诗的弊端,就在于诗作者是把逛集中所见所闻原封不动地抄在纸上,缺乏真正的构思。对构思奥秘
的最简单的表述,可以认为是它要求变个样子地说出诗人的感兴、体味和认识。构思就是要努力把握生
活的精髓并予以恰当的表现。大白话式的杂陈,何必费神进行分行的排列?
所以构思的关键在于诗作者对他所要表达的,设计出一个新鲜的方案,要对原生态的材料进行选择、剪
裁和提炼。
如果说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就没有构思的材料;那么没有真切、敏锐的生活感受,沉静、深入的思想
磨砺,就抓不住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不可能使构思达到深、新、巧的地步。
 2.谋篇技能的高低
诗人流沙河分析了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后认为,诗歌在搭架上有机窍:
旧体格律诗不论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八句,每一句都有特定的功用,均可参照起承转合的
四段法来结构。以王昌龄《闺怨》来说明:
(起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承句)春日凝妆上翠楼。(转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合句)悔教夫婿觅
封侯。
新诗的结构虽然复杂多变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依然遵循起承转合的套路。外国诗亦然。以冰心的《
纸船》为例。全诗12行,可将内容缩写如下:
(起句)常迭纸船抛沧海,(承句)多遭风浪打回来。(转句)愿有一船入母梦,(合句)载我思亲含
泪哀
一首多行的现代诗从整体的段落看多有起承转合的脉络,从各段内部看,也有同样的法则。其中的奥秘
,就在于起承转合的法则蕴藏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
诗人的实践是:落笔之前,就应大体布局,列出一提纲,切忌写一句想一句。此时往往情绪高涨,那就
先把围绕主题喷涌而出的一切用缩语速记下来——从一个灵动的词到一个早出的段落,从一个妙句到一
个意象,不假思索,一网打进,之后再利用它们来搭架:排队分类之后,分别交付起、承、转、合的不
同任务;最后检阅一遍,看哪方力量薄弱,再补充。心中有谱,手中有材料,便可以派它们到稿纸上去
了。而在草稿的过程中,还得不断添补,删削,使之妥善。
所以初学写作诗歌的时候,用四段法来操练,最容易揣摩上路。
3. 形象思维的强弱。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思维,即以具体的形象来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一种
是逻辑思维,即以抽象的推理和判断论述事理。就诗歌写作而言,在反映生活时较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这是诗的艺术规律:
其一,“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下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
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艾青《诗论》)。比如有人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顿
时下起了大雨。”这是一般叙述,没有形象,而有一位同学这样写:
握着闪光的利剑/劈开乌云的心脏/让乌云的血液/去淋浴大地山川
这就是把雷电拟人化了,把大雨比喻成血液,这样就出现了形象的画面,使人感受具体。
其二,“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把一切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触的东西”(《诗论》),
比如,“理想”是抽象的,但在诗人的创造中它可以“发着热、闪着光”,它可以比作“鹰”、“树”
、“船”……“理想”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展现中,构成完整的诗的形象。
三. 驾驭语言能力
有了新颖深刻的立意和完美周密的构思,还需要尽善尽美地将它表现出来。所以驾驭语言能力,也是诗
歌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诗歌语言的特征
语言成为艺术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语言在诗中不仅是一种传达媒介,而且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
值。概括起来,诗的语言有三方面的审美特征:
1.精炼美
臧克家说:“我坚决地认为,以经济的字句去表现容量较大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简驭繁,紧凑凝炼,关键地在于作者有洞察事物敏锐的眼光和善于弃取事物的能力。古诗名句“春风
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用的非常准确,而且还包含比“到
”字,比“浓”字丰富生动得多的情感内容。
诗歌语言追求干净利落,跳跃省略,讲究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古诗如温庭筠的“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新诗如沙白的《水乡行》:“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渔网
作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这些诗句都省略了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关联词,全用实词连
接,有仅使语势洒脱而劲健,而且能引发读者更丰富活跃的联想,增强了诗歌的张力。
2.新奇美
诗歌语言摆脱散文语言的规范秩序,以独特的用词组句方式,形成一种陌生化的语体风格,焕发出一种
新鲜奇异的光彩,具体表现在:
(1) 锤炼动词。动态形象总是比静态形象更能刺激人的审美注意,往往是用活了一个动词而顿时使全
句生色,通篇生辉。
“你莫问我!/泪水在腮边等着。”(闻一多)
“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谢采筏)
诗句中传神的意趣,不正是分别由“等”、“寄”动词炼出来的吗?
(2) 超常组合。利用汉语语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巧妙地把两个本不相干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或把
具象动词和抽象概念搭配在一起,或把五官感觉沟通交错在一起,以此表达一种繁复微妙的情感体验,
酿造一种清新浓郁的多重诗味。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牛,咀嚼着草香,/颈下的铃铛,/摇得黄昏响。”(臧克家)
这些诗句中的词语组合都很反常,很奇特,很陌生,但不也更新鲜,更富于美感吗?
3.音乐美
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是诗歌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诗歌音乐性体现在两方面:
(1) 节奏鲜明。诗的节奏就是指音步的划分和音调的轻重抑扬。如格律诗由诗行字数相等,音步相同
,平仄相间与相对构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新诗也讲究音节的大致相等,诗节间的大致对称,或采用
排比、反复、连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节奏感。
(2) 韵律和谐。韵律,即押韵的规律。同韵母的字在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声音的
循环往复的旋律,就具有一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格律诗韵律极严格,新诗韵律可疏可密,只要与生活
的节奏旋律和诗人的感情旋律合拍便好。
(二) 驾驭语言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
1.语言文字基本功扎实与否
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的范围有:
(1) 认读和书写文字的多少。一个诗作者起码要认识四千以上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辞书的习惯。
(2) 是用词的准确程度如何。用词准确,就是在状物、抒情、叙事时,遵循语法规则,合乎事理。严
羽在《沧浪诗话》中说:“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3) 能否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在诗歌的写作里,标点符号对分清句子结构,辨明正确表达内容和理
解文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的结尾,就是一个典型: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更猛烈些吧!
这段文字中,三个“!”的运用,分别从惊喜交加,宣告暴风雨来临,召唤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三个方面
,表现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进而塑造了海燕这个最早的报信者、胜利的预言家的光辉形象。这三个“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海燕形象的血与肉。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在诗歌写作中
的重要作用。
2.修辞手段的强弱
修辞手段是指作者能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所要表述的人、情、景、物、理等进行描绘和摹写,使其
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
修辞的功底深浅如何,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 从修辞的方法看,要使修辞的内容与形式辩证地统一起来,根据语境来确定运用修辞艺术手法,
而不只是追求语汇的华美、句式的新颖。
(2)从修辞的方式来讲,既善于运用多种修辞给予铺张淋漓的表达,也善于运用一二修辞进行富有意味
的描绘。
以诗人公刘的作品《关于真理》为例:
真理有时像无花果,/静悄悄,萌生于树叶之间,/它和树叶一样是绿的,/并不红的耀眼。
真理有时又像毛栗子,/它把果仁藏得很严,/不但有一层又厚又硬的壳,/而且像刺猬似的不招人喜爱。
尊重无花果吧,/它没有那股招蜂惹蝶的甜;/理解毛栗子吧,/它告诉采集者:艰难。
诗人以无花果和毛栗子作比喻,把真理给以具体的物质化了;无形的抽象哲理,仅仅用了比喻这个修辞
手段就使得这首小诗情趣盎然,满眼生辉。
        ※  提高诗歌写作能力的途径 ※
作为心智技能的写作能力,其生理机制比动作技能复杂得多。但是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又是可以
锻炼培养出来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培养出这种复杂的智能,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以至达到高
度娴熟呢?途径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有三方面必不可少。
一. 阅读: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一) 阅读能力的结构
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过程。理解能力表现为,不仅理解词句的表层意思,而且认识词句之间相
互的联系,直到认识词句本质的全部的含义。
2.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对对象从内容到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鉴别和欣赏能力 ,即是能否做中肯的分析。
3.记忆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阅读需要记忆。因为对于阅读的对象仅仅能够理解、
鉴赏是不够的,还应该读得快、记得牢。
阅读能力的强弱,可从两个方面衡量:
(1)分析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不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如何千变万化,善于分析作品思想内容的人,能从写作规律入手进行鞭辟入里
的分析。这是阅读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2)反映作品写作特色的能力
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一般包括结构安排、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反映写作特色能力强的人,都能掌
握这些基本功规律,并在阅读中结合作品的实际,找出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二)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系
这两种能力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善于阅读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
李白的成就离不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我
们把生活视为诗歌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诗歌写作的源流。
2.善于阅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的智力活动,不仅掌握了文章的精髓,同进也能使我们窥见到一般带规
律性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语文大师张志公先生说:“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肚子里
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
成自己的。”
3.善于阅读能为写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要写出好诗,除了有生活素材,掌握写作技巧,还应不断磨炼思想,陶冶情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
好书,就象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也把他的思想提高归功于书,他称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读的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三)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似乎天天都在进行,但要做到会读、读好、读透,却很不容易,正如伏尔泰
所说:“大多数人不会读书。”这就需要我们培养阅读能力,否则写作就失去了基础。如何培养阅读能
力呢?
1. 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喜爱比责任感是更好的老师。”俄国诗人杜勃罗留波夫也写过这样的诗句: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
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
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
要使一切我所读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
能够替自己买下这里所有的书籍。
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
要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给别人。
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变成这样聪明,
使我也能写出同样的作品……
浓厚的阅读兴趣可略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他仅在十三岁那年就读了410种书。阅读使他有了智慧与才能
,在二十岁到二十五岁去世这短暂的五年里,就写了一百多篇内容深刻而丰富的论文。
兴趣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元人翁森有一首咏读书的诗: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多接触书本与善于阅读,就能激发阅读的兴致,而且其乐无穷。
2. 制定阅读计划
首先,要有预见性。阅读计划的预见性表现在对具体阅读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的认识方面,特
别是对阅读进程中遇到的困难,能进行充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有效方案,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要有指导性。计划的制订是有依据的,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确立学习重
心问题,包括中心读物、补充读物、参考读物三种。
此外,要有约束性。
3. 综合泛览与精读
(1)泛览,就是观其大意,速度要快。一般在三种情况下采用这种阅读方式:
第一,为“精读”作准备。在确定某一本书需要“精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该书的大致内容及结构安
排。
第二,在精读一本书的同时,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找些参考书来看。这时只要知道一个内容的大概,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就行。
第三,为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争取在尽量少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
(2)精读,它的要求比泛览要高得多。值得精读的书,大多是对自己有特别帮助或进行某项研究所必需
的。
精读可以在两方面下功夫:
第一,反复阅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反复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
能力的有效的方法。阅读著作要一遍拆洗一遍新,可以顺读,也可以反读,最后才能提要钩玄,得其精
萃。
第二,勤于思考。因为书本知识是实际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抽象,它不可能象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那样
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同时书本里面的真理并不是漂浮在字面上的,只有通过思考,才
能真正地理解书本中的精神实质;而对书本的内容还应该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所以要注意思考鉴别
,善于置疑,疑问是思考的结果,多思出智慧,正如宋代陆九渊的诗所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
功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综上所述,培养阅读能力的落脚点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如果不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就失去了
阅读的意义,阅读者就变成了“两脚书橱”。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
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解脱,此是出书法。……唯得知出知入,得尽
读书之法也。”这里所说的“知出知入”实际上就是指阅读要充分理解,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有
的放矢。
二. 模仿:循序渐进、由简到繁
诗歌的体裁大都有自己的模式,写诗从模仿优秀诗篇开始进行,很有必要。
模仿应该是有创造性的,它可以在某些艺术形式、个别语言或意境上与模仿的“榜样”有一些牵连,但
又有推陈出新的变化。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按瘐信《华林园马射赋》里“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模变而得,可它超越了原
句的境界。
从注重模仿到自由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从有意行为到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
给予“框框”到挣脱“框框”的过程。
为此,我们可以由简到繁地加以训练,大致可以经过三个阶段的提升:
把握局部      把握整体      再趋于完善。或表述为 :初级表达     高级表达     灵活表达。  
所以,我们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把它分成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的部分,掌握这些成分以后,再过渡
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1. 勤写生活速写
茅盾认为:“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写’这一体,
是可以用的。”采用这种方法练笔,大至一件事情的概括,小至一段对话,或写几句诗,或对某事进行
议论、抒情,形式不拘,都可以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现将学生进行的生活速写抄录三则:
※ 一颗红彤彤的汗珠/从天空的额角滑落/掉进了茫茫大海/难怪海水是咸的/原来里面融进了汗水——咏
夕阳
※ 不再天真,不再烂漫/粉瓣褶皱了/散去了醉人的香气/你是成熟了的春/无暇理睬别人说你丑陋/蹙目
沉思着/抱出一个稚嫩的秋——吟花蒂
※ 中国是圆,/长城、黄河是弦,/人民就是点。/没有点,哪有弦?/没有弦,哪有圆?/只有点和弦/手
牵手,心相连,/才有中国,这个圆!
2. 坚持记日记
作家马峰在《我学习写作》一文中说:“写日记对我文字上的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从五年来写日记
中,我觉得有不少收获,单就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上,与开始相比较,就要熟练得多了。在造句上
,修辞上,自然而然地也有了不少的进步。”有一些同学也在写日记,但我以为有两个倾向应该重视:
第一,注意不要把日记局限在自我倾吐的狭隘天地里。在生活中开放自己的五官,在写作上力求具体清
楚,形象生动,视线独到,才能在实践中练出一个灵敏的头脑,一支过硬的笔杆。
第二,注意不要让日记成为流水帐。日记要有重点,要把一天的见闻和感想加以挑选和剪裁。
3. 常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做阅读笔记就是加强积累和锻炼思维的好办法。因为每个人的学习
方法不同,写读书笔记可因人而异,同学们可参考下面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批注。用各种符号标示在阅读诗文中,或在空白处写上评语或提出疑问。
(2) 摘录。遇到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随时摘录下来。
(3) 缩写。即提要钩玄:删繁就简,压缩提炼。
(4) 诗文评析。对诗文的内容、形式、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鉴赏。
三. 修改:养心勤学,找准修改点
诗歌的写作过程,是对社会生活的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原来的构思推敲、修改的过程,对于修改,南
宋诗人戴复古有几句精辟的论述:
       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
       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半腴字要安。
实际上,古今中外凡是写得好诗作的人都在改上下过相当的功夫。
1. 养成修改的习惯。
俗话说:好的习惯能成就人的一半。而任何好习惯都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修改也不例外。培养良好的习
惯一在“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戒除粗疏了事,敷衍塞责,对待自己的诗稿要有精细深入
的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修改精神。二在“勤学”,广泛阅读优秀诗篇,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鉴
赏能力。正如鲁迅告诫青年人的那样:“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
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
2. 培养琢磨的能力
臧克家有首诗《难民》,原来开头是这样的:
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
诗人认为没有表现出归鸦的翘膀在黄昏中变化的意境,经琢磨后改成:
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这样改后,诗人认为诗味还不足。如何才能把读者带进一种黄昏朦胧的境界中呢?诗人闭上眼睛,让自
己的头脑里不断地展开此时的黄昏画面出来……于是文思泉涌,提笔写作:
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一个“溶”字,黄昏的境界全出。这就可谓是:文章不厌反复改,不断推敲佳句来。
3. 要学会修改的方法
动手修改之前,需要浏览全篇,但这样的浏览常常很难找出需要修改之处。为了找准修改点,可采用四
种方法:
(1) 朗读法。当一首诗写成之后,可先从头至尾读一遍,一边读一边静心揣摩,因为诗歌本身有着一
种声韵美,在不上口,不顺耳或是心里觉得略有疑惑的地方随手做上记号,以待推敲修改。杜甫有一名
句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就是说这个意思。
(2) 间歇法。将初改后的诗搁置一个阶段后再拿来出来发现修改点。因为心理学有一个规律是,人们
在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后,相隔时间越短重复同样思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对于自己的写作
,我们都含有感情,间歇法有利于冷却自得的感情,有利于克服习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比较客
观地发现写作中的缺陷。
(3) 比较法。可以用与原作中所用的字、词、句等不一样的其他字、词、句来作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也可以将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的部分想出两三个修改的办法,比较比较上下优劣。这一方法适用在自己
觉得存有疑惑之处。王安石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名句“僧敲月下门”,都是用比较法来发现
修改点的范例。
(4) 讨论法。请别人看自己的写作,并且虚心地听取意见,交换看法。如果听了意见后,只循着自己
的思路,急于解释、说明,也会失去发现修改点的机会。当然对于别人说的,也并不是兼收并蓄,应该
反复思考、辨别。
俗话说:“兵经苦练成勇将”,任何能力都是培养出来的,写诗也不例外。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能力可划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大类:适合于各种活动的能力属于一般能
力;而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技巧则属于特殊能力。写诗不仅需要有诸如观察、记忆、思维
、想象等一般能力,而且还需要在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有特殊的技能,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一个训
练体系,只有朝这样的方向艰苦努力,我们才能领略功到自然成的境地。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