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培育“闽派诗歌”的生力军

2015-10-11 风云雪雨松

当代诗歌写作有一种特殊的传统,叫“校园诗歌”。这种传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的诗歌社团共同创造的。特别是在80年代中后期,对当代诗歌史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就是以大学校园为主要阵地。在那个年代,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诗社、诗刊和诗歌朗诵会,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诗情岁月里。
 
在历史的演进中,80年代特有的诗歌激情已逐步消退,但“校园诗歌”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90年代以来,无论社会变迁,无论人心沉浮,大学校园始终是一块诗歌圣地,赋予当代诗歌写作绵延不绝的新生动力。不少以大学校园为纽带的诗歌群落,不断汇入当代诗歌写作的版图,构筑着新的诗歌高地,创造着新的诗歌潮流。
 
“校园诗歌”之所以自成传统,当然与中国自古以来长盛不衰的“诗教”传统有关。诗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信仰,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将“诗教”纳入家教环节,几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会郑重考虑诗歌的重要位置。可以说,读诗是每个中国人的启蒙礼,而写诗,对于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则是必要的成人礼。
 
当然,“校园诗歌”自成传统还与诗歌的文体特征有关。作为一种分行文字艺术,诗歌体态轻盈,长于抒情,适宜朗诵,天然带有某种青春特质。“校园诗歌”更是如此。它是感性之师,可解少年之愁,可抒青春之情,亦可表成长之志。故而,多数大学生,都会在文字表达中首选诗歌这条路径。即便是那些对作文、论文以及其他文字表达形式怀有深度恐惧的人,也难保证他们没有在大学时代写下几首诗。所以要感谢“校园诗歌”,它是青春的信物,是梦想的絮语,多年以后回首,如果还能读读这些诗篇,记忆便会在岁月深处复活。
 
“闽派诗歌”在当代中国诗歌版图中一度是引人注目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黄金岁月中,北京、四川和福建一度成为中国诗歌版图的“金三角”。因为有了这份历史殊荣,我们说到“闽派诗歌”时就有了信心和依据。但世易时移,“闽派诗歌”如果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再筑福建诗歌的高地,让新一代优秀诗人进入全国视野,引领这个时代的诗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兹事体大,千头万绪。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闽派诗歌”若要再现高峰,必须从我省“诗歌人口”的建设抓起。唯有建立在基数庞大且质量优良的“诗歌人口”之上,“闽派诗歌”的高峰才是可期待的,并且在时势变迁中是可持续的。而要抓“诗歌人口”建设工程,最佳的切入点便是“校园诗歌”。
 
这也是我们编选这本诗集的意义所在。这本集子,是以福建省文学院在2014年举办的两次在榕高校大学生诗歌交流会,以及2015年元旦的“放飞梦想”新年诗会为基础,从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应征稿中甄选、编辑而成的。三次诗歌活动得到了在榕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踊跃来稿,且积极报名参加朗诵与现场交流,甚至还有厦门、泉州等地高校的学子得知活动信息之后,强烈要求加盟。
 
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对诗歌的澎湃热情,也看到了蕴藏在这个庞大的“诗歌人口”之中的无限活力和潜在可能,遂有了编选这本集子的动力。我们不敢说这本集子里的作品都是成熟的,对于多数作者而言,他们还只是处在最初的写作阶段,甚至是初次尝试。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起点,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示范,将进一步激发在闽高校大学生的诗歌创作热情。假以时日,或许他们之中将有人成长为“闽派诗歌”的杰出代表,延续“闽派诗歌”的辉煌。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近年来,省里高度重视“闽派批评”“闽派诗歌”“闽派翻译”等优势文艺品牌的建设,并将其纳入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方案之中。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高度重视校园文学,特别是校园诗歌、散文的培育,要求省文联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福建省文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贯彻,主动作为,组织了包括“校园诗歌”在内的一系列大学生文艺创作和交流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以“校园诗歌”为例,福建省文学院以在榕高校大学生诗歌交流会和“放飞梦想”新年诗会为契机,邀请了包括孙绍振、舒婷、陈仲义、林莽、李琦、大解、商震、荣荣、冯秋子、阎安、李少君、雷平阳、霍俊明在内的诗歌名家近二十人次到活动现场指导,与大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有机会见识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与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诗歌潮流相遇。我们相信,要在“校园诗歌”中培育“闽派诗歌”的生力军,必须从解放观念开始,而要解放观念,则须从拓宽视野开始。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