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纵观古今折叠着的中国传统“扇子文化”

2014-12-20 1965280064

说不清楚的折扇起源

  折扇的起源,学界至今仍有争论。

  有的说法是起源于东晋,《晋书》卷二十九《文苑传·袁宏传》中记载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谢安所赠袁宏的“扇”是否是今日折扇的起源,还无法定论。因为魏晋时期,清谈文士流行用一种叫“尘尾”的扇子,恐怕并非今日的折扇。

  还有的说法谓起源于南齐,《南齐书》卷三十六《刘祥传》中说“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鄣日”,元朝学者胡三省注云:“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但这个说法也引起了后世质疑,据清朝学者的考证,所谓的“腰扇”实际上是“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

 还有两种说法认为折扇从海外传入中国,一种认为折扇是唐朝时从“高丽”传入;一种认为折扇在北宋时,自日本传入,谓之“倭扇”。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切实的证据说清楚折扇的起源。

  小折扇里的大讲究

  折扇的起源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中国人从手持折扇的第一天起便赋予了此物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由此而衍生出了千年的“扇子文化”。

  与原本主要用作“纳凉”的蒲扇不同,折扇逐渐脱离了扇子的实用作用,而渐渐成了一种文化载体。文人的折扇几乎没有用来纳凉的,它是一种文人的符号和身份象征,带着古典的雅致和韵味与文人身份合一,就如同读书人一种必戴的配饰一样,成了一种文雅标志,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体现得淋漓极致。

  折扇与文人的关系相辅相成,后世的折扇制作工艺有着细致的讲究正是这一关系的体现。做工、样式、雕工、书画、艺术手段等都加了进来,扇面更是文人发挥创作天才的平台。题字、绘画、印章,在这面积不大的天地里,既有山水的淡然、花鸟的灵动、松石竹柏的气质、亭台楼阁的雍雅,也有隶篆行草的多姿、诗词歌赋的多彩。一个小小的扇面,却寄寓了中国文化人的性格和风度。这其中不乏名家挥毫泼墨的痕迹,也存留着无数身怀绝技却默默无闻的工艺大家流传后世的精品。至于其创作难度,明代大艺术家祝允明(祝枝山)曾说,在扇面上作画就如同美女在瓦砾堆上翩翩起舞。做成了是惊世骇俗的绝品,做败了也会丢人丢得很难看。

 扇骨也要讲究,大部分扇骨的材质是竹子或木质,但也有用珍贵的象牙、兽骨、牛角、漆雕制作扇骨的。就算是最常见的竹制或木制扇骨,也有众多细致的分类,竹制如玉竹、白竹、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木制如紫檀、白檀、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以今日最常见的扇骨制作材料玉竹来说,竹龄至少在三年左右,竹子不能有磕碰,也不能裸露着随便带下山,必须用纸包好,然后放上六个月时间才能用来制作扇骨。而其工艺则更为复杂,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一般的折扇长9寸5,扇骨16根,展开的扇面为120度到150度。其中,两三笔的传统写意山水或者三五行的行楷诗词精句,配上雕刻形式多样的印章和作者娱乐有讲的雅号题署,浓浓文人气息的折扇便出炉了。炎炎夏季,公私楼馆,手间的几下晃动或许不能瞬间减轻你对气温的体感,却有阵阵清风扑面而来,透着雍雅,带着文艺,养心、静气,从内心里让你从容面对外间的热乎或者炎热之外的更大世界。

  今天的折扇,还在成长的路上

  今日的折扇实实在在地在复活。南方的苏州吸引着大批江浙的工匠和他们高超的手艺,一把把的制作折扇,苏州已经成了“折扇文化”的一个中心;北方则是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京津地区,在这里也聚集着众多技艺娴熟、手法老练的制工。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