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存在的乡愁

2015-01-24 GridoCele

近日重读塔可夫斯基,再遇乡愁。
 
  我和乡愁,这是老朋友的感情。乡愁,似珍珠,挂在人的脖颈上。
 
  对于塔可夫斯基来说,无疑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乡愁的释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何在?乡愁何解?古代的读书人,最后多将圣人看做化解乡愁的源泉。然而,孔子的乡愁又何尝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其内心并不一定只是痛苦,而是那种沉郁的乡愁。
 
  乡愁和自由,是我的一对左右手。一对兄弟。
 
  塔可夫斯基说:“乡愁是一种笼统整体的感觉。”换句话说,即便和亲人待在一起,人们依然会体会到乡愁,还是会因乡愁而痛苦,因为他的思想受到了限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蔓延。乡愁是面对尘世时的无力,也是由于无法把思想传递给他者而产生的苦楚。也许,70岁的孔子,心有所欲不逾拒时,大约才真正自由了,获得了乡愁的释放。
 
  陈凯歌在电影《梅兰芳》中说,如果没有了内心的那点“孤单”,就没有了梅兰芳。其实,那点孤单就是乡愁。存在的乡愁。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潜是一位极喜欢表达“乡愁”的诗人,早期的诗歌、散文其实都有浓郁的乡愁味道。世人羡慕陶潜,羡慕的是他的诗意的栖居,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事实上,陶潜的生活并非不辛劳。“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并非很享受的事情。因此,陶潜值得让人羡慕的并非其全然获得了生存和存在的自由,而是内心释然了乡愁。
 
  二
 
  此处安身是诗身,黄花青草各宜人。
 
  阴云散去晴空来,一茶一酒皆养心。
 
  关于陶渊明,我的朋友J君说,人,只要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完全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人不求人一般大。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后陶氏没落,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无法借助祖荫,需要躬耕自食了。J君说,陶潜奋斗过,失败了,所以安心回家过平淡的生活。平淡之中有真意。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过孔子理想:“富贵若可求,虽为执鞭之士,亦可为。富贵不可求,从吾所好。”陶潜的真意在于他失败了,而且主动积极地回到了“吾所好”,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这是他自己给予自己的。
 
  而许多人其他的人,还在奋斗中还不甘心,所以总会这样有那样的不平。如政治上失败的苏东坡,失败的王阳明,失败的柳宗元……
 
  三
 
  这几天,《大女当嫁》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演员演得很到位,将“剩女”们的境遇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用J君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东不成,西不就”的真实写照。
 
  东不成西不就,人之常境。一面是父母亲人希望自己找个人嫁了,一面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始终过尽千帆皆不是;一面是自己设计的理想生活,一面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既无法脱离现实去实现理想,又无法放弃理想完全迁就现实。人,便始终处于两难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有一句名言让我非常感动。“一句从未写下的圣经/到我这里来吧/我和你一样/也充满了自相矛盾。”
 
  这句话似乎应该是孔子先说过的。而这句话没有被记录下来,没有传至后世,大概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中很多人成功了,学而优则仕,不再像他的老师那样东不成西不就了,于是这句几千年前就该被说出的话就被隐藏了。
 
  只有孔子的“feidian型”学生们,比如白居易等人,还保留着这种“东不成,西不就”时期的怨焖——因为孔子没有彻底让他们奔到他怀抱中去,也没有给他们一个自相矛盾的怀抱,所以总是在兼济天下的无能为力感和独善其身的愤懑不甘中闷闷不乐。
 
  是以,总在灵魂无处安顿中辗转,在帝京音乐和九江月色之间哭泣,泪满青衫,不能释怀。
 
  四
 
  昨夜的月很美。
 
  深绿的生命之海上,月亮长挂云帆。黄色的菩提树下,月亮纯净如银。这月色让人备感生命的神圣和美好,没有一丝忧伤和忧愁。于是,悄然中,这样的诗句涌上心头:
 
  看,这轮先人乡愁的明镜
 
  曾照耀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孔子
 
  仁爱,映照在这面幽深的镜子中
 
  这镜子,依然照耀着你我
 
  阴郁了半个多月的心顿时高兴起来。为了它,我愿意和一切和解。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