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文章

那个大写的“中”字

2014-07-18 geci456

嵩山是一座古老的山,让人浩叹不已。嵩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使人浮想联翩。嵩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令人目不暇给,顾盼生辉。嵩山是一座奥妙无比的山,叫人心仪神往,激情澎湃。五岳之尊、万山之祖的中岳嵩山,虽她经过外方、崇高、嵩高等名称的嬗变,但成就她“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的却是那个大写的“中字”。
嵩山是历代将王将相心仪的地方,是文人学士向往的圣地,是高僧名道隐居修身的佳处。嵩山是人们趋之若鹜争相朝拜的对象。是啊,没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魅力,做到人人敬慕谈何容易,没有君主的气度、帝王的威严、皇权的高高在上,做到接受四方朝拜,更是不可想象。而其貌不扬、其身不伟的嵩山做到了,嵩山独步天下,嵩山傲立乾坤,这一切也源于这个“中”字。
西周王朝建立后,摄政的周公为了长治久安,准备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迁往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洛邑。迁都不仅要顺从天意,还要有说服万民的充分理由,在占卜盛行的时代,聪明的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嵩山脚下的颍川阳城为中表,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周公受大禹以身为度的影响,以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八尺为表高,天天在午时测量日影长短。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又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发现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古代中国王权的唯我独尊的观念使人们非常注重天地之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正因为此,周公又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西周都城没有迁到洛邑。“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而登封也因此产生了家喻户晓的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被后世称为元圣的周公极富远见地把中表立于阳城,通过测定阳城为天地之中,使嵩山在夏商时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得以回归,周公睿智的眼光从此扫视了嵩山几千年历史。周公测景三百年后,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周公早已营建好的洛邑,为做太平天子,他寄希望于山川的保佑,就在以前祭岳制度的基础上,定嵩山为中岳,以后,五岳之中的南岳、北岳虽多有更改,而中岳嵩山却始终挺立在中国文化天空之中。
因为有了这个“中”字,登封阳城的周公测景台遗址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历朝历代的天文测量都离不开嵩山这个中国文化的“元点”。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他的下属南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以使周公的业绩彪炳千秋。
十三世纪末,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也循着周公、僧一行、南宫说等人的足迹来到了嵩山,他也为嵩山留下了一座天文文化的丰碑——观星台。登封阳城是郭守敬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今天的登封观星台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