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唐诗情结

2015-01-22 lishandaohai00

 对于唐诗,就像于丹在《丹韵词音》里说的那样,“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成长”。中国的家长,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都愿意用几首唐诗来做孩子的启蒙教育,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小孩在大人们的期盼而又骄傲的目光下,用稚嫩的声音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即使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也背不出几首唐诗,但是等到他们有了孩子,依然会教孩子背诵当时长辈们让他们背诵的唐诗,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唐诗情结。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诗句更是老少皆知耳熟能详的佳句。所以说唐诗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这也是它一直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在中国读书人的家庭里没有《唐诗三百首》这本书的很少,版本之多也和唐诗一样都数不过来。我们家就有好几本,书中内容有重复的,但是更多的还是不同,这说明唐诗三百首只是一个虚数。
 
  一直喜欢唐诗,原因是在我的眼里唐诗就像位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有幅四联的年画,是山水配诗词的那种。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了。虽然那个时候也不太了解这诗的含义,只是觉得这句子读起来美。父母虽然也有些文化,但是也不能完全讲懂其中的含义,不过这样的年画挂在墙上,整个屋子里就有了书卷的味道。
 
  由于从小受这幅画的影响,心里对唐诗总是有些偏爱,所以年轻的时候总喜欢从唐诗里寻找心绪的共鸣。我上大学的校园离海边很近,一个人去海边是我的爱好,静静地望着无垠的大海,心里总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份苍凉的空旷,这份空旷的寂寞也会给我带来身心空灵的感觉。
 
  自己一直执着于一种追寻,因此很多人都喜欢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调侃我,其实我更喜欢用“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来自我解嘲,当然这里的“君”我也给它换了马甲,它已经幻化成自己的心境,它喜欢的就是我想要的。
 
  后来日子淹没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急促的脚步倒是把唐诗有些淡忘了。直到看着侄女幼儿园里的作业里竟然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还真有点故友相逢的感觉。看着唐诗竟有了种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感觉。重拾还真是缘于这次的相逢。妈妈喜爱唐诗,也希望她的孙女喜欢唐诗。所以家里买好多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妈妈每天一边教孙女一边自己也孜孜不倦地学习。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意思,总会拿我当个明白人请教。慢慢地我原来那些储备已不能应付她们的问题,为了面子,只能自己背地里偷偷地学习。渐渐地《唐诗三百首》又成了我的闺蜜。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里想象诗人看到外面春色已尽,来到山中春天才姗姗来迟的惊讶和惊喜。也会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里艳羡这上天专为周郎刮的这场恰好的东风。唐诗读得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自叹所识太少。
 
  一星绿色拦住我脚步,惊叹在这料峭的寒意里竟然这些小草已经开始返青,再抬头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从地里冒出来的带有生命气息的烟,我很想用笔把早春这种若隐若现的朦胧写出来,可是写来写去,不论我用多少文字去描绘,最后才发觉堆砌出来的汉字表达出的意境,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凝练的诗句,差得十万八千里。
 
  当你真正爱上唐诗里一个个依托我们喜、乐、悲、愁的意象,才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诗意盎然的生活中。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已经没有心情来感悟这份美。
 
  早春的时候你想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吗?清明,在纷纷的雨中,心情有些沉重的你,想小饮几杯,暖暖这份从内往外的寒,你会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吗?冒着小雨踏青,你会除看到“有时三点两点雨”也会更多地看到“到处十枝五枝花”蓬勃的生命带给我们的那种希望吗?其实生活就如诗写的一样,即使是“枝上柳绵吹又少”,但是还会有“天涯何处无芳草”。子规声中“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我们依然可以“天不老,情难绝”。
 
  让我们再读唐诗,用唐诗里的美淹没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困顿和挫折,让唐诗带着我们穿越沧桑放飞内心的梦想吧。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