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我要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诗歌

中华经典诗文的气质与精神

2015-01-22 lishandaohai00

 我曾不止一次地借助电视、网络聆听叶嘉莹先生的讲座,相信每一个听她演讲的人都会不禁感慨:叶先生如此高龄的老人,她的内心竟然仍能如此精致,如果不是诗词之美对她生活的浸染又是什么?这时,我们便生发了对生命与诗词融为一体的向往。叶嘉莹先生一生倡导“诗教”,提倡“吟诵”。在她看来,要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要读其诗而知其人。事实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散文,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那些最核心最灿烂的部分,它们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练与淘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构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中国有悠久的“诗教”传统。周代就有“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的说法,研习诗、书、礼、乐是士人成长的必由途径。基于对诗意义与功能的理解,孔子格外重视诗。他下气力整理了他以前的诗,《诗》是孔子教学的基本教材,他经常引《诗》论《诗》,常常脱口而出,可谓信手拈来。孔子时代,诗乐合一,据说,诗三百多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正乐”当然也包含了“正诗”,所谓“雅、颂各得其所”,说的应该就是对诗篇次序的排列。更重要的是,孔子按照“可施于礼义”的标准,选择和删订诗篇,他希望礼乐“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在春秋末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以私人身份开学授徒,是私学教育的先行者。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他整理《诗经》,更多的是为了传承古代先王的礼乐精神。孔子看重诗礼之教,他甚至认为,人不学诗“犹正墙面而立”,不接触诗歌就像面对着墙壁徒然地站着。《孔子家语》记载说:“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孔门教学,培养士子的文德,乃是从诗、书、礼、乐入手,从而进行孝悌、仁义之教。孔子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今天,你如果去孔子故里参观,就会在曲阜孔庙承圣门内看到矗立的“诗礼堂”,上面鎏金的“诗礼堂”三字,似乎在提醒后人切莫忘记学诗习礼。

  诗是人情感和心志的外在流露与表达。正如《诗大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孔子看来,学诗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通过学诗,可以培养人的联想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学得讽诵方法,更重要的,还可以用来修身做人。孔子以“六艺”教育弟子,培养了很多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诗歌属于理性与情感的衔接,有生命力的诗歌往往都始于喜悦而终于智慧。诗人常常把理性创作和情感抒发巧妙地衔接起来,以抒情的方式,凝练集中地反映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典雅、概括性强,具有独特的情感品质。作为感情的动物,人在习诗、诵诗过程中更容易在心灵上产生激荡,受到感染。这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其为言既易知”,“其感人又易入”。

  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华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诗词和散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涵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温润儒雅的气质、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高洁的人文情怀,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自信的民族应该是开放的民族,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立足点。然而,自近代以来,在西学思潮的强力冲击下,不少人迷失了自我,这种影响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批评将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剔除出学生课本的做法,可以说十分及时。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诗词散文、经书诸子是我们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部分,离开了这些,我们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怎样造就今天文化的旺盛活力?人们已经认识到,单就我们的古代经典诗文而言,只要我们世代传承,就会在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熏陶下,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命脉,使之与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运浑然融为一体,傲然物外。从传统士人精英分子身上,可以看到古典诗文滋养出来的深邃理路、放达情怀;从今天许多像叶嘉莹先生那样的学者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缘古代诗文生发而来的艺术品位、审美情趣。

  叶嘉莹先生曾经回忆,说自己开蒙的书是《论语》。她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像我的女儿后来在学校读的是‘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大狗叫,小狗跳’的课本,我们开始背诵的就是圣贤之言。”在70年的教书生涯里,她孜孜不倦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她与诗词相伴、传播中国诗词的印迹,她更希望用古典诗词把那些“不明”的人叫醒。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希望人要首先树立信念,立志向道,据守住德,依倚于仁,优游于六艺。所谓“艺”,就是经典。这既是夫子自道,又为弟子开启法门。这是孔子述为学之方,也是孔子为每一个青年人指出的成长路径。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联系:924177110

  Copyright © 2022 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All Rights Reserved